台州人文精神对台州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

弘扬人文精神彰显软实力之魂

“软实力”是相对于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个地方的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等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其中,人文精神是最原始的因素,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影响着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区域发展过程中,人文精神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面貌、文化形态和发展模式。提升和提升软实力,最根本的是致力于人文精神的传承、转化和创新。“敢于冒险、硬气、善于创造、不张扬”是对台州人文精神特质的鲜明概括,并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弘扬台州人文精神,有利于提升台州软实力建设,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一是顺应潮流,打造“台州魂”

人文精神的形成是在特定的资源禀赋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为谋求可持续发展,在长期的文化创造过程中积累、整合、提炼而成的。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都离不开当地具体的资源、环境、生活方式和人文基础。马克斯·韦伯在其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认为,诚实、守信、勤奋、冒险等新教伦理是西方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诺斯(1994)指出,决定制度变迁的渐进性特征主要是由非正式制度的渐进演变决定的,即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生活习惯、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改革开放以来,台州人民勇立潮头,勇于创新,坚持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引领,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发展道路,打造了具有强大张力的优势产业、富有竞争力的发展机制和独特的台州精神,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沿着制度变迁的原始路径和既定方向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善于创造、重在实干、勇于开拓”对台州早期确立一条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的经济发展道路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好创造”成就台州腾飞

台州地处山海之间,土地资源稀缺,交通不便,又处于海防一线,国家投入少,国有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紧张的人地关系迫使台州人敢于冒险,敢于承担风险,形成了务实、灵活、创新的人文精神。也正是这种富有创造性的人文精神,促使台州人突破了改革开放之初各种体制和观念的束缚,克服了资源、人才、资金短缺等障碍,为台州经济腾飞创造了先发优势。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台州就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大开发”(开发荒山、荒滩、荒水)、开发“两水加一”(发挥台州“水产、水果”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建立农产品加工业)、开展“两建一出口”(建筑业、建材业、劳务输出)、旧料回收、废料利用等思路。,有效突破资源和系统的限制。利用发达的加工业,大力兴办各类市场,走出了一条资本原始积累的创新之路。利用民间“做生意”的传统,通过“合伙经营”、“硬股”等形式,最终在全国形成股份合作经营模式,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专业人才的匮乏,迫使台州人更早地“引进国外人才”,打破人才流动的制度限制,从上海、杭州等地聘请工程技术人员当“周日工程师”。

台州的创新精神还体现在民主政治建设上。温岭“民主日”、玉环“民主听证会”、路桥“民情夜话”等基层民主政治形式的出现,通过鼓励群众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实现了干群沟通渠道的畅通。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形式不断完善,形成了“民主谈话”制度。“民主恳谈”把台州基层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时,党代会常任制、“全程代理制”等创新举措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实现了以民官互动联动为途径,以“民营经济、民营文化、基层民主政治”协调发展为重要特征,以富民强市为目标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二)“集中精力苦干”成就台州制造业

台州,位于浙江东南部,历史上是浙东派、永嘉派等重工派的重要发源地。无论是以叶适为代表的“务实而不实用”的永嘉学派,还是以陈亮为代表的“才德兼备、义利双全”的永康学派;无论是以吕祖谦为代表的晋华派,还是以阳明心学为代表的崇尚个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学派,他们思想的实质都是重视功能和实用效益,主张“利商于百业”,形成“义利并存,工商业为本”的传统经济观,否定和突破“重农抑末”。这些都塑造和强化了台州重商创业、少受传统制度束缚、重结果、务实、善于运营的文化精神底蕴。

“注重实际工作”说明台州人对市场敏感,反应快,善于把握发展机遇。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抓住“短缺经济”的机遇,放手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抓住国家沿海开放发展战略的机遇,充分利用住国政策,实现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台州块状经济。抓住全球产业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做大做强台州制造业。目前,汽车摩托车及其配件、医药化工、塑料模具、家用电器、服装机械、水泵及阀门、工艺美术、食品饮料、鞋帽及服装等九大支柱产业产值已占工业总产值的85%以上。汽摩配、医药化工、模具塑料、缝制设备、家用电器是台州五大主导产业,呈现产业集群化、企业规模化趋势,工业产品达48种。至今已获得“中国化工原料出口基地”、“中国塑料小商品之都”、“中国水泵之都”、“中国阀门之都”、“中国工艺美术之都”等9个国家级首都称号。其中吉利汽车和钱江摩托是汽摩配件行业的龙头企业,生产厂家4500多家,80%以上的零部件可以在台州加工,配套能力强。

台州的活力在民间,台州的经济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和庞大的群体阵容。全市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近30万户,平均每20人就有一名企业家,居全国前列。在公布的2005年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台州被认为是文化竞争力较强的第13个城市,其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氛围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可以说,台州的人文精神营造了人人想创业、人人能创业的发展环境,激发了全社会的创造创业活力。

(三)实现常青藤经济的“勇敢发展”

台州位于东海之滨,拥有浙江省最高的海岸线。自汉代设惠普郡,三国吴设临海郡,首航台湾省,是一种无畏、开拓、勇敢的海洋文化。形成了台州人四海为家、周游世界的文化特色,奠定了台州人勇于开拓、敢于冒险的精神,创造了另类的经商意识。海洋文化形成了台州人充满活力的思维习惯,同时经过台风灾害的磨练,在困难面前坚忍不拔、团结一致的“抗台精神”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成千上万的台州人背井离乡,走遍全国,修鞋、打棉花、鸡毛换糖、搞贩运、搞建筑等等。,寻找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市场缺口。这既是资源匮乏的客观动因,也是根植于他们敢于冒险、务实、重视海洋文化的个性的内在冲动。随着风险资本的不断积累,从小贩到台州商人、企业家,从个体、小规模的活动到有组织的商业网络,台州人民市场、台州企业、台州街、台州商人聚集地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涌现。他们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农业、资源开发、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物流、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规模日益扩大。台州商人不仅遍布全国,还延伸到国外,登上国际经济舞台,从市场、营销网络、生产基地、技术、品牌、人才等多方面走向国际化。据统计,台州现有境外企业300余家,境外居民600余人,从业人员1000余人,分布在美国、俄罗斯、越南、墨西哥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48个,中方投资654.38+0892万美元,带动出口3.868亿美元,同比增长22%。为满足更高层次的创业与合作需求,台州海外创业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在上海、郑州、沈阳、阿联酋、俄罗斯等地成立了40余家泰州外国商会。通过团队的力量,解决了单个商家难以解决的问题,实现了信息、资源、利益的共享、团结和共同发展。

台州人经济是台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百万在外创业的台州人是台州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国外创业积累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反哺家乡。台州人的经济是“青藤经济”。台州有654.38+0多万人从事外贸和商务,台州50%以上的产品销往国外,有力地促进了台州的对外交流、合作和开放。可以说,只要有市场,就有台州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