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三角恋

01

小时候,我最不喜欢的作家是鲁迅。作为一个课后爱看书的孩子,对语文书出现频率如此之高的文章作者有一种天然的抵触情绪。

另外,看鲁迅的照片都是刺猬发型的硬汉。记得我在语文课学习他的作品时,老师的讲解总是充满了强烈的政治意味。

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这样的文章只能结合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也就是棍子和觉醒的武器。我一直对这样的文章缺乏共鸣。

长大后重读鲁迅的作品,发现他是一个用生活的触角洞察生活每一个角落的“体验者”。那些能不经意间捕捉到人性秘密的点,真的很迷人。

几年前,曾经看过一篇介绍鲁迅前妻朱安的文章。我看到她一生都在努力讨好鲁迅,却始终没有得到鲁迅爱的回应。

我觉得她过得很惨,尤其是她自称是鲁迅的遗作。我曾经在心里深深地同情过她,觉得鲁迅太薄情,想想后来和许广平的深厚感情也不是个滋味。

最近看了《朱安传》,发现对鲁迅、朱安、许广平之间的恩怨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对鲁迅。没想到在他的硬汉形象和战斗风格下,隐藏着真正的柔软。

02

朱安嫁到鲁迅家的时候已经20多了,当时已经是老处女了。

周、朱两家谈婚论嫁时,娟想嫁的人不是鲁迅,而是东昌坊周家台门周福清的长孙。

当时周家已经从豪门走向没落,他的爷爷周福清也在1893犯下了科举大案,属于有前科的家族。祖父仍在监禁中,他的父亲周伯宜在30多岁时去世,因为他一直很沮丧。

面对这样一个有孤儿寡母的穷家,朱家若肯嫁,真的没什么好攀的。

鲁迅的母亲鲁瑞对朱安姑娘的印象很好,除了双方都认识的亲戚。然而,朱家只有一个女儿。考虑到女儿的年龄和实际情况,这个长相并不出众的女孩年纪大了,嫁给条件好一点的人就得小。又嫁到了周家,朱安是的明媒正娶,没有这些恩怨。

就算是没落的家庭,朱家人的考虑也是希望女儿以后幸福,朱家人并不贪财。

虽然后来朱安再也没有得到鲁迅的爱,但他们是夫妻,不是夫妻。但是,在那个年代,如果离婚了,朱安很难再嫁。她父母过世后,对于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旧式女性来说,后半生没有保障。

朱安自己也打定了“生是周家,死是周家鬼”的主意。在这个没有丈夫爱的家庭里,朱安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尽着妻子和儿媳的职责。

从绍兴老家到鲁迅先生主要工作的北京,朱安全心全意为鲁迅的母亲鲁瑞服务,直到老太太去世。

03

当鲁迅还在日本学医时,他的母亲鲁瑞谎称他生病了,骗他回老家与朱安结婚。

当时鲁迅家庭的实际情况已经不允许他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学习西方技术。会被认为是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把自己的灵魂卖给魔鬼的选择,这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但对鲁迅来说,拿奖学金资助留学费用,是当时能做的最好的选择。

作为一个新的留学青年,鲁迅自然对朱安这个普通的小脚老古板小女人没什么感情。

几乎一生都刻意回避朱安,视之为生命的空气。我只是有一次对朋友说:“这是我妈送我的礼物。我只能是个礼物。至于爱情,我不知道。”

但鲁迅毕竟是个孝子,却依然没有违背母亲的意愿,像木偶一样接受摆布,还戴上了婚礼上剪掉的假辫子。他的妻子朱安,为了让丈夫鲁迅接受自己,知道鲁迅不喜欢缠足的女人,听从家人的劝告,特意穿了一双大一号的鞋,假装放任自己。

婚礼当天,这只一码鞋在婚礼上不小心掉了下来,这对于当时的旧习俗来说显然是极其不吉利的,而且似乎预示着朱安以后在婚姻上要经历一段悲惨的命运。

鲁迅过去也试图接受命运。他曾经提出过自己的希望,希望朱能够安定下来,接受新的学校,但这两点都没有被朱家采纳。

这也导致了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领袖的朱安和她的丈夫鲁迅,一生都处于无话可说的状态。

因为没有共同语言和感情基础,鲁迅的新婚之夜是在书房度过的。

后来在漫长的家庭生活中,鲁迅和朱安几乎没有对话,家里的气氛是死一般的寂静。

鲁迅花了大量的时间读书、钻研业务、写作,为他日后成为文学巨匠打下了无比坚实的基础。他一生中几乎所有孤独的时光都是在书房度过的,通过书籍与世界对话。

而朱安呢,一直把对鲁迅的渴望藏在心里,照顾丈夫的起居,伺候婆婆,希望有一天能盖住他那颗石头般的心,就这样,一天一天地忍受着漫长。

04

今天,我们很难想象面对如此冷漠的丈夫,朱安是如何熬过几十年的。

如果说朱安年轻时曾幻想过丈夫最终会回心转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朱家自己也走向没落,朱安回不了娘家,只能在过日子。

她每天自己给鲁迅做饭。鲁迅不和她说话,她对鲁迅吃饭味道的思考,只能从前一天桌上剩的菜来判断。如果她吃了所有的食物,她下次会做更多。

先生的换洗衣服是通过鲁迅床下的柳条筐递过来的。

今天,我们似乎认为这不是冷酷的家庭暴力?鲁迅真的是这样无情无义的人吗?

其实也不一定。虽然没有感情,但鲁迅始终支持朱安这个家人。对于朱家的人和事,他也能帮忙。对于朱安的父母,他一直履行着做女婿的义务。

鲁迅骨子里的善良让他知道,即使没有爱和亲密,他和朱安毕竟是一家人。只是这个他妈妈送的礼物,他终究还是还给了他妈妈。母亲和朱安相处得很好,朱安照顾了鲁迅母亲一辈子。

她承担了照顾鲁迅和他两个弟弟的主要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说,朱安也为鲁迅解决了很多家庭的后顾之忧,让他可以专心创作,投入大量的时间。

朱安以自己的方式和孝道间接地为新文化运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05

鲁迅在四十多岁时认识了许广平。对于此时此刻的鲁迅来说,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灵魂伴侣和一生的挚爱。

许广平出生在广州的一个名门望族。他从小接受新的教育,不缠足。他是鲁迅的学生,他们既是老师又是朋友。

她和鲁迅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一起给了对方勇敢战斗的力量。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候,许广平用自己的方式温暖了鲁迅的余生。他们在一起只生活了十年,鲁迅就因为长期吸烟导致的肺病去世了。那时,他和许广平的儿子迎海只有7岁。

鲁迅临终时告诉许广平“忘掉自己,找个人好好过日子”,但深爱着他的许广平却把自己的余生都奉献给了鲁迅的整个事业。

今天看来,许广平为鲁迅所做的,与我们后来所知的江洋非常相似。她的丈夫钱钟书去世后,用余生为钱钟书整理手稿。如果不是一种深深的爱和理解,是不容易做到的。

特别是在许广平时代,自费出版鲁迅作品,需要大量的精力,包括物质投入。

没有她,我们今天可能无法理解鲁迅的全部作品。可以说,在当时,许广平的先见之明确实是大部分普通女性无法企及的。

也许朱安和许广平是鲁迅命中注定的。

06

朱安虽然过着悲惨的生活,但他和鲁迅在一起度过了二十年无性而又交际的婚姻,一生无儿无女,孤独寂寞。

但许广平和鲁迅一起过着流浪的生活,彼此深爱,只在一起生活了十年。

但这两位女士都用自己的方式履行了对鲁迅的爱,尽力保存鲁迅的文化遗产。

鲁迅去世后,朱安一直靠许广平的生命支撑,直到去世。后来,她想把自己仅有的一点房地产遗产留给许广平的儿子迎海。

鲁迅、朱安、许广平三个不同的人,有着奇特的三角关系,因为“善”字而保持着一种牢不可破的稳定与平衡。

因为善良,鲁迅没有和无情的妻子朱安离婚;因为善良,朱安选择了一生侍奉公婆,在晚年生活困难的时候,拒绝了多余的社会抚养费,尽力保护鲁迅的遗产。因为善良,许广平一生都在为死去的鲁迅照顾朱安。

巧合的是,朱安的一生并没有经历大起大落,最终因病无效。他在69岁时去世;比她晚出生约20年的许广平去世,享年70岁。

可以说,朱安和许广平都是用毕生的爱和方式成就了鲁迅的事业。

这个奇怪的三角恋,毕竟是建立在善良的基础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和力量。

看完请喜欢。如果可以选择关注,那一定是真爱!

作者妮妮:

他做了很多年的记者,获得过行业最高奖。

12岁的靓女,是一个辣妈,是一个有深度的倾诉者,是一个真诚幽默的未名阅读推广人。

欢迎和妮妮交流读书和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美图,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