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女真人”?
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名称。它与苏神、娄娄、卜吉洪等都有历史渊源。五代时契丹人称黑水莫宏女真,从此女真这一名称取代了莫宏。辽朝因为忌讳,改写了做直女。
辽天仙元年(926年),太祖卢野阿宝灭渤海,部分女真随渤海人南迁,并入辽国,被称为“成熟女真”;留在家乡,但未入辽国的女真人,称为“生女真人”。女真的洪雁部越来越强大。他们建了一个鲁室,并在湖水河(现在的阿什河)一带定居。从事农业生产,掌握了冶铁技术,私有财产出现,阶级分化非常明显。法律规定杀人者赔偿马牛三十元,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古武□ (1021 ~ 1074)任大臣时,创立了官家,开始统一女真各部,被各部推得异常激烈。同时在辽朝被女真部任命而非辽人,成为辽朝的附属国,传承不尽。当宋智英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城市时,其他女真部落被禁止自称大臣(极其强大),信卡者受法律统治。
女真人各部统一法令。辽朝末年,阿骨打(1068 ~ 1123)起兵反辽,于115年建立金朝。金朝于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成为中国北方的封建王朝,与南宋南北对峙,将外兴安岭南部和黑龙江下游置于金朝直接管辖之下。1234死在蒙古。
女真在金朝建立前使用契丹文字,建国后借用契丹字母(见契丹文)创制女真文字,区别于大小女真文字,成为金朝通用文字,与汉语一样。金朝为了加强对汉族地区的统治,不断将孟安迁徙到中原各地,使其与汉族杂居,加速了女真的封建化,也促使女真接受了中原高度发达的封建经济和文化,到金朝末期逐渐与汉族同化。到了元朝,迁移到中原各地、散居在辽东的女真、渤海人、契丹人,都和华北的汉人一样被视为汉人。留在东北边疆的女真仍以渔猎为生,社会发展缓慢,部分还处于原始阶段。元代黑龙江依兰有温韬、胡力格、驼窝、多托、博古江五处军民房,以及正东原帅府管辖的黑龙江下游、女真水大路、女真部落的所有房屋,都是女真捕鱼或狩猎活动的一部分。
从明初到明中叶,东北广大地区的女真分为建州、海西、东海(野人)三个部分。最初,建州女真分布在牡丹江、绥芬河、长白山一带。海西女真分布在今天的松花江流域;东海女真人分散在黑龙江和库页岛。从明初到明中叶,卫生所和所的数量逐渐增多,达到384个之多,一直在努尔干都斯名下。卫生保健站的长官,如都督、都督、同知、主事、千户长、百户长,都是女真长官。明朝朝廷赐封,允许定期进贡北京。并在广宁、开原、抚顺、清河、□阳、宽甸等地开设了马市进行交易。这种警卫叫拘留警卫站,所以还是由辽东首都控制。海西女真也失去了明朝的官员哈(也信)。从明朝永乐九年(1411)到宣德八年(1433)的二十多年间,她多次被发配为奴(黑龙江省下游)。永乐十一年(1413)、宣德八年,永宁寺修建重修(横滚河交汇处的特灵古城,黑龙江省入海口附近),两次竖立于寺前。前者名为《永宁寺的故事》,后者名为《永宁永宁寺重建的故事》,详细记录了努尔戆徒和永宁寺的建立过程。碑上刻有四种文字:汉、女真、蒙古、藏文,顶端以一石哈为首的称谓。下面有汉族、女真人、蒙古族等几十个人,见证了明朝东北疆域的历史和隶属于明朝的女真人大臣。
明代女真各部中,建州的女真是元丐帮和懒中万氏的一员,酋长阿哈楚和孟戈帖木儿在明初复出,先后设立三大禁卫(建州禁卫、建州左禁卫、建州右禁卫),并设都督统辖全部。海西的卫生院后来发展为叶赫、惠法、哈达、乌拉。受东海女真影响,建州、海西两部相继南迁。嘉靖年间(1522 ~ 1566),建州女真属于今天抚顺以东的苏子河地区。海西四部分散在开原以北的辉发河流域。建州、海西生产力发展较快,农耕技术相对提高。铁器和牛耕被广泛使用,很快从采集狩猎经济转向农业经济,进入奴隶制发展阶段。大臣称贝勒、贝子,拥有大量奴隶(阿哈),成为奴隶主(尔真),平民称伊尔根。永宁寺碑,明太祖设立保健所的牌位,背面有女真文字,是女真文字资料中的珍品。
明朝万历十一年(1583),女真的杰出领袖,蒙格铁木尔第六世孙太祖揭竿而起,统一建州各部。明万历十七年(1589),明廷授清太祖巡抚之职,升左巡抚,后授龙虎将军称号。清太祖先后吞并了海西四部,征服了东海的女真,统一了分散在东北的女真部分。在统一过程中,清太祖改进了女真原有的狩猎生产组织形式,创建了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八旗。天命元年(1616),清太祖称大英、明可汗,以“晋”为国号,史称后晋。目前,关于建国前后金时期的社会性质,存在较大分歧,讨论正在向纵深发展。天命十一年(1626),清太祖驾崩,其第八子皇太极继位。天聪九年(1635),沈竹(女真的另一种译法)改为满洲,从此满洲取代女真为姓,其他女真各部也取赫哲(赫哲)。天聪十年(1636),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