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的历史渊源与禅茶精神

禅茶是指寺庙里的僧人种植、采集、饮用的茶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送礼等。禅是一种境界。对“禅茶一味”的强调,“禅”是心的理解,“茶”是物质的精神萌芽,“一味”是心与茶、心与心的沟通。中国禅宗的茶文化精神概括为“完整、纯净、和谐、优雅”。“茶禅一味”的禅宗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独特现象,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茶与禅是两种文化,它们在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相互接触,逐渐相互渗透和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即禅茶文化。

追溯历史

西汉公元前52年,吴理真在四川蒙顶山种植了7种茶树,开创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栽培茶叶的先河,吴理真也因此被尊为茶祖。公元前4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吴理真在蒙顶山修习脱发,成为佛教第一茶家,被尊为甘露禅师。唐代严丰在《石丰文健录》中记载了北派禅宗学习品茶的情景。人们背着自己,到处做饭喝酒,然后转而模仿习俗。"

鲁豫,唐朝人,被世人尊称为茶圣。他出生在寺庙里,三岁时被一位禅师收养。他从小就练就了高超的采茶、煮茶技艺。他写的《茶经》描述了茶叶的历史、种植、加工、茶具和品茶习俗。

到了唐代,南禅体系的禅僧也讲究喝茶。晚唐五代时期,河北赵州的禅师主动“有茶”带领弟子。据《景德镇灯传说》卷十,赵周问新来的和尚:“你来过吗?”和尚回答:“我去过。”赵舟道:“去喝茶。”又问和尚,和尚回答:“我没到。”赵舟道:“去吃茶。”。这就是禅宗历史上著名的“赵州要茶”案例。

宋代著名禅师武莺克勤在湖南嘉善写下第一部禅书,悟道禅茶。曾手书“茶禅一味”二字,赠给参加学习的日本弟子荣。日本奈良大田寺至今仍收藏着武元的书法真迹,所以日本茶道也被称为“茶禅盲”。

唐宋时期,有专门的“茶屋”,供僧人吃茶。茅草屋里有专门煎些茶的岗位,叫“茶头”丛林规则要求每日佛前、祖前、灵前供茶;新方丈金山也有一点茶汤礼;甚至还有一种专门喝茶汤的宴席,叫做“茶汤会”。

日本禅宗寺庙的庭院里还有“茶亭”和“茶屋”,建筑典雅,环境幽静,是中国禅宗寺庙“茶厅”和“茶屋”在日本的发展。可以说,中国的品茶始于寺院,盛行于寺院。唐宋以后,更为流行。然后蔓延到文人、士大夫、宫廷贵族,甚至普罗大众。

禅茶精神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直、纯洁、和谐、高雅”,这就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不同于哲学和伦理道德的社会化教育功能。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日常生活,离不开禅的关怀和感悟,离不开茶的纯粹、质朴、闲适、奉献和修养。从这个角度来说,把禅茶文化的功能定位在“感恩、包容、分享、亲和”这八个字上是最合适的;它不仅和谐,而且高雅、通俗,对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实施和操作具有现实意义。

心怀感激

怀着感恩的心态喝下这杯茶,这杯茶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是充满了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和谐、互为成就、互助和谐、化解敌意、弘扬正气、实现和谐的精神。

原谅

以分享的心态喝下这杯茶,人间的恩怨便如片片茶香,将芬芳与甘甜溶于洁净的淡水,化为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甘露,人间的正气便落实在对彼此的尊重中。

分享

以分享的心态喝下这杯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关爱之心,想到世间还有许多苦难,社会还有种种缺陷,每个人都有责任给予彼此爱,少一些私欲,多一些公益;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爱。

与...结缘

抱着亲和的心态喝下这杯茶。有了最好的茶汤味道,我们就会和每个人产生一种亲和力,一种良好的关系,一种法的关系,一种佛的关系,一种法的智慧,一种佛的慈悲,一种茶的清香和清净,一种善的和谐,一种净化生活,一个和谐社会。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是“感恩、包容、分享、亲和”。把正气溶于感恩,把清气溶于包容,把和谐溶于分享,把优雅溶于亲和;弘扬禅茶文化的根本社会价值在于弘扬禅茶文化精神并加以落实,发挥禅茶文化在凝聚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我关系等方面的潜移默化作用。

禅茶是禅与茶的结合。禅宗是禅宗的启蒙,茶则是禅宗的帮助。茶是传承禅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