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蒲松龄屡屡失败?因违反写作规则而受到警告。
在济南市地名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济南文史专家唐景春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大明湖以南、芙蓉街以北的济南文庙。飞檐斗拱的古建筑,金碧辉煌,彰显着昔日的辉煌。据《济南府志》和《历城县志》记载,济南府文庙由“宋熙宁年间郡守李(1068-1077)”所建,“明十年,知府蔡胜加塑两尊,建方树屏,成丁酉(65077)。
新中国成立后,济南文庙被小学和工厂占用,许多建筑被毁。1992年,文庙成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开始大修,对残存的古建筑进行修复,拆除的部分进行重建。成为济南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核心部分,与泉城路、芙蓉街、曲水亭街、大明湖成为历史街区,恢复了古代官办大学的形象,成为展示传统文化教育的基地。据考证,在中国已知的文庙中,济南府文庙、山东曲阜文庙、江苏南京六合文庙、苏州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
“明清时期,文庙是集庙学于一体的官方机构。付雪是仅次于国子监的官办教育机构,文庙是古代官员祭祀孔子的地方。”唐景春介绍,在科举时代,无论是参加县考、府考,还是乡试,考生都要先去文庙祭拜,才能去参加考试。由于科举是封建文人仕途的起点,清朝顺治年间,在济南文庙西南芙蓉街铁云河畔修建了一座石桥,取名“青云桥”,意为“直冲云霄”,并建有牌坊,上书“腾蛟冯祺”以勉励学子。
在文赋庙南门前,有一条100米长的小巷,叫做“马史街”。唐景春说,过去很多人误以为“马史街”肯定是卖马的地方,但事实并非如此。辛亥革命前,为了尊重孔子,经过孔庙前,要求文官下马,武官下马。前来朝觐孔子的考生、游客或官员都把马拴在这条街上,因此得名“马史街”。
因为来拜祭孔子的官员、考生、游客很多,所以有人在文庙西侧的巷子里卖茶,为人们提供休息和交换茶叶的场所,所以这条巷子就叫“茶巷”。巷子只有80米长,只有三道门,住的人家很少。这条古巷在2003年被拆除,淡淡的茶香和往日的喧嚣都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宫媛的墙根街——高墙下的状元梦见在文赋庙拜见孔子,考生进入宫媛准备考试。如果你通过考试,你将成为陪审员。可以去北京参加考试,有机会考中进士为官。这对于当时的考生来说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意义非凡。
据记载,济南“宫媛始建于明洪武初布政司东”,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由于明清两代考生逐渐增多,贡院的规模也逐渐扩大。到清代同治时,考生考试用房已超过一万间。但随着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的停止,宫媛的一些建筑被拆除或改作他用,只剩下“宫媛墙根街”这个名字。
宫媛的墙根街毗邻省政府东院的围墙。是一条长约420米,宽数米的幽静小巷。是读书人排队应试的地方。明朝崇祯十三年(1640),黎城县志?建设测试包含:“宫媛巷”。在清代,它曾被命名为“云路街”,意为“突飞猛进”。民国二十三年(1934)济南市政府城市调查报告首次公布为“宫媛墙根街”,因位于宫媛东墙根而得名。
据唐景春介绍,在古代,宫媛的城墙高达5米,城墙上插满了荆棘。这样既可以防止考生和考场外的人作弊,也可以防止考生在考场外被打扰。明清时期有三次乡试,每次三天两夜。考生进入宫媛宿舍后,只能一人平起平坐或蜷缩着睡觉,他们将全部吃住在宿舍。考生用笔墨答题。交卷后,卷子的名字部分被封了,只露出房间号。为了避免因为熟悉的字迹或其他串通手段作弊,论文要由很多抄写者用毛笔抄写,然后提交给阅卷官阅卷。科举考试的严厉程度可见一斑。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因为靠近宫媛,所以大多数学习和考试的人都聚集在这里。宫媛强根街的考试经济应运而生,各种培训机构和书院、私塾、志愿学校、学校等文化教育场所遍布各地,成为著名的文化街。
在宫媛强根街南端的东侧,有一堵青砖白墙竖脊的“状元墙”。24米长的主墙与两侧的翼墙组成古朴大气的“八字形”照片墙,古朴壮观。据考证,这是明清时期济南宫媛正门外的照壁。由于被街边的违章房屋覆盖,“状元墙”长期处于“隐居”状态,损毁严重。2006年,在全国人大代表的建议下,有关部门对照壁进行了保护性修复,终于使其“重见天日”。
榜棚街——见证无数悲欢离合。8月份的农村考试结束后,济南宫媛将在9月份公布名单。张贴名单的地方位于省政府正南的榜棚街,北起泉城路,南至黑虎泉西路。“从上世纪初的地图上可以看出,邦蓬街北口有一座过街建筑。当时楼底下有个栅栏门,是为了保护标语牌而设的。”唐景熙说。
名单一出,邦蓬街周边热闹非凡。一大早,轿夫们举着标语牌,在仪仗队、鼓乐队和士兵的簇拥下走过来。列表分为主列表和子列表。主名单中的候选人是举人,第一名是解元,第二名是雅元,第三、第四、第五名是景逵,第六名是颜葵,其余都叫文魁。副榜招生12人,均为“副榜生”。虽然没有机会去北京考试,但是可以享受直接参加省考的优惠,不参加每年的县政考试。
名单发布后,满怀期待的考生蜂拥而至,看名单的人欢呼雀跃,落榜的人黯然神伤。新科举人将到外交部领礼帽、外套、帽子,旗匾得银24两,办理房前竖旗杆、大门挂匾等事宜。名单公布后的第二天,巡抚衙门摆起了“明路宴”,主考、督学、学者、幕官、新科举人都参加了宴会。
由于候选人数众多,获得的名额有限。很多考生为了博取名气,只能看几十年甚至几十年的榜单。清代著名短篇小说家蒲松龄就是其中之一。他虽然文学,写出了名著《聊斋志异》,但在科举考试中屡遭失败,一生落魄。自19岁考上秀才以来,蒲松龄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参加了十几次“乡试”,都败在了孙山,无缘仕途。直到他71的时候,才破例补上了贡生。康熙四十七年(1708),69岁的蒲松龄写了一首长诗《历下抒情诗》,充分揭示了考试中的辛酸屈辱、录取中的种种弊端以及考官的傲慢腐败。
其实,蒲松龄屡遭失败有其主观原因。蒲松龄48岁参加乡试,拿到考题后,觉得太容易了,思绪如泉,文笔如神。但他写完回头一看,发现自己违反了科举的写作规则,是“出格”的。科举考试要求试卷每页只能写12行,每行只能写25个字,第一页要写在第二页之前。但是蒲松龄写得太快了。第一页写完后,他迅速翻过第二页,直接在第三页上写。他不仅被取消了入学资格,还被张贴警告。蒲松龄在他的文字中写道:“如果你以自己的病为荣,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什么情况?”我感觉衣服上千条冷汗,一缕魂魄飞出屋外,没什么。它揭示了他在考场上发现自己“出界”后的震惊和沮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