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棉花在哪里?
棉花是宁波历史上的传统特产,对全国和浙东产生过重要影响。
棉花,黍用。中国有悠久的种植和棉花历史。至少汉代就有栽培。宁波滨海是围垦后最适合种植棉花的地区,是推广棉花种植较早的地区。据南宋嘉泰《会稽志》“瑶江临海,沿海一百四十里,皆是木棉。”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公司设在余姚,这里70%的农民从事棉花种植,镇海棉农约占17%,可见当时余姚棉花种植的重要性。明代有“浙花出余姚”之说:“每逢秋收,嘉积如云,东接闽粤,西接吴楚,利税百万。”可见当时棉花收获季节比较忙。清代诗人高皋在《棉花》一诗中写道:“四月播种,七月花开。白露和雪球拥抱,松江淮北棉花不重。诗人胡德辉也在一首诗中写道:“桃花满壳,边深绿,种子只种江浙,功德须修织。“黄维老师聪明,红窗姑娘得心应手。将珠子梳理打磨,用纱线刷玉纤维。雁过挂风,白日满地淹,一弓起作用,三避泥沾。”宁波生产的棉花也用于出口。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宁波出口棉花66万斤,次年增至654.38+0.38万斤。
民国时期,宁波各县都种棉花。1919余姚龙泉乡建成省级棉花种子试验场。根据民国时期浙江省棉麻情况,今天宁波的县域面积为1931年,植棉1.09万亩,产皮棉23.65万吨,以余姚县最多,慈溪次之。据民国《再造浙江通志稿及制品》记载,余姚、慈溪、镇海、鄞县、象山等地植棉80.59万亩,产皮棉19.06万吨。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棉花种植面积在50万亩至70万亩之间,但亩产量从1990年的13.9公斤提高到64公斤,达到1984年的91公斤的高产,棉花的品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宁波棉花亩产量的提高得益于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解放初期,棉区和粮棉轮作区普遍采用播种按需,逐渐改为条播。未来将推广网格育苗移栽,1958大面积推广营养钵育苗移栽,未来将尝试地膜覆盖栽培。这对增加产量有很大作用。种植时间由旧的“长夏长棉,不问别人”改为大力推广早播。同时开展良种示范推广、科学防治病虫害等措施,使棉花亩产分别增加1920 8.3公斤、1984 91公斤,亩产增加11倍。
棉花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和宁波的传统特产,必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