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垣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大约6000年前,人们在这里生活和工作。府丘店有仰韶文化遗址,小岗有龙山文化遗址,长垣有素粉和邱毅。
长垣,西周时属于魏国。春秋时期,卫国在长垣之地建立了溥仪(今长垣县)和奕劻。匡城遗址位于长垣县城西南10 km处张寨乡孔庄村,原名匡竹。大名鼎鼎的匡人围洞,就发生在这里。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郡县。因为城墙,长垣的名字开始被世人所见。
战国时期,魏的和溥仪被魏吞并,位于县城东北5公里的村。当时这里有一道很长的墙,或者说是防御墙。这个壁垒要么用来防水,要么用来挡兵,此时就有了“长垣”之名。据杨宽撰写的《战国史》记载:“魏至今仍有圆钱(无郭)沿黄河流通,铸城主要有* * *、元元、长垣(今河南省长垣县东北)等城。长垣内铸有“一长墙一长墙”“一长墙一长墙”。当时铸钱多用于地名。可见当时的防御墙很长,所以叫长垣,第一道墙是防御墙之首,故名长垣。清朝以前,陈强村也被称为李强村,现在仍有村庄以长城命名。围魏救赵就发生在这里,史称桂陵之战。
公元前221年,秦国与天下合并,建立郡县,改第一城为长垣县。西汉时定名为长垣县,新设秋苹县和罗昌后郭。
辛莽改长垣县为长谷县。
东汉为长垣后郭和秋苹郡。建武五年(公元29年),恢复罗侯国。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罗侯国被废。
三国时期属魏,后划归兖州、陈留国。
西晋时,长垣属于陈留国和陈刘军。
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归后赵、颜倩、前秦、后燕、后秦、东晋六国管辖,东晋两次控制此地约六年。
南北朝时,南宋武帝占领河南,置兖州于滑台,治长垣。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长垣并入外黄(今祁县东北、兰考东南)。景明三年(公元502年)恢复长垣郡,至今仍属东郡。
东魏北齐依旧。
自战国(魏)至隋初,历时八百余年,县治在村。
隋朝初,仍名长垣县。开十六年(公元596年),县迁至府谷城(今城南寺坡地区)。因城西南有古匡城,故改匡城县。同年,在潍城(在今华县东南姊妹村)建立长垣郡。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废匡城县,并入长垣,均属东郡。
唐代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仍分匡城、长垣两县,均属河南省滑州。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废弃的长垣县并入匡城县。
五代时,侯亮改匡城为长垣,隶属东都开封府。后唐改为匡城县,属汴州;晋代后期的匡城仍属之;汉朝以后,复州不变,所以称宋朝。
宋元年(公元960年),为了避免“匡”字的禁忌,匡城被改为县。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称长垣县。从隋朝到金初历时608年,郡县制都在这一带。
金明昌五年(1194),黄河从吴恙向东改道。为避水患,太和四年(1204),迁县辖苗寨刘中地区。
元初改为宝保州,不久改为长垣县。金元时期,165年,县治都在刘中地区。
明朝属大明府,开城。洪武二年,因黄河泛滥,迁至县城蒲城镇。
清属直隶大明府。18年改为河北省,长垣属之。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日伪政府和抗日民主政府并存。
1941年,钟* * *领导的冀鲁豫行政公署第四特派员决定将长垣县河东北部划归东垣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
1942年,决定将长垣西北划归渭南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与此同时,在长城(元)、滑、濮阳、东明四县交界地区成立了滨河县抗日民主政府。
于1945撤销,隶属于长垣县人民政府,在贾赦、丁栾地区工作。
1947解放了长垣城。
1947年春,县人民政府进驻县城。
1949长垣县是平原省新建的濮阳地区。
1952 65438+2月平原省撤销并入河南省,长垣属河南省濮阳区。
1954撤销濮阳地区,改为新乡地区。
1955年2月,划归安阳地区。
1958年4月,安阳地区撤销,长垣归新乡地区。
1961年65438+二月,安阳地区恢复,长垣归安阳。
1983年,安阳特区撤销,长垣隶属于新成立的濮阳市。
1986三月份分配到新乡市。
2011 6月1日起,河南省正式启动省直管县行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长垣是河南省十个省直管县试点之一,成为省直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