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历史问题
波兰的变化是反对派组织获得合法地位后通过议会选举实现的,东欧大部分国家都是这样变化的。民主德国演变后,以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告终。罗马尼亚的变化以家庭暴力的形式结束。南斯拉夫演变后,南联盟解体,爆发激烈的地区战争。在东欧剧变的过程中,虽然不同国家因情况不同而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但大体上经历了三个相似的阶段。深入分析这三个阶段,可以总结出深刻的历史教训。第一阶段的特点是群众不满情绪加剧,党内外反对派对执政党施压甚至挑战,局势严重动荡。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东欧国家没有解决长期以来在政治经济体制和政策上积累的严重问题,官僚主义甚至腐败现象没有根除或纠正,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提高。导致群众严重不满和失望,执政党失去了领导核心的凝聚力作用。第二阶段的特点是执政党无力控制动荡的局势:或者向反对派妥协,既使反对派得以扩大势力,又必然导致群众的思想混乱,使局势完全失控;或者希望军队在没有群众支持的情况下镇压。第二阶段以后,第三阶段,即政局的变化,就成为必然。
东欧国家的剧变不是偶然的,而是各国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次,教材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剧变的原因。第一,历史原因。二战后,东欧八国(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匈牙利、捷克、保加利亚、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在苏联的支持和帮助下取得的。为了反击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在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把避免孤立和确保自身安全放在首位。为此,苏联打算巩固其在东欧的势力范围,迫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与其保持一致。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国家的执政党按照其意志部署行动计划,处理内政和关系。经济上,苏联的经济体制成为唯一可以追求的社会主义模式。冷战形势下的东欧国家并没有真正取得独立地位。同时,由于缺乏经验,东欧大多数国家照搬苏联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模式。经济上:二战后,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片面发展重工业以及高速度、高积累、高投资的工业化政策被东欧国家普遍采用。为了消除这种经济模式和政策在未来造成的负面后果,东欧国家虽然进行了经济改革,但大多未能突破这种经济模式的框架,导致收效甚微,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出现滑坡。政治方面:由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长和膨胀,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了特权和腐败等问题。经济和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降低了东欧国家的政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结果反对派能赢得相当一部分人,最终获得政权。第二,改革失败。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模式的框架,成果不大,导致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东欧国家的党和政府最终脱离群众,是东欧国家剧变的主要原因。第三,关于外部原因。首先是苏联因素。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高压控制,一方面加剧了苏东矛盾,另一方面是维持苏东集团存在的实际力量。从65438年到0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了战略收缩,苏联对东欧的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戈尔巴乔夫为了缓和与美国和西欧的关系,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与此同时,戈尔巴乔夫也不乏意图推广他的“新思维”,以使东欧国家的所谓“戈尔巴乔夫派”上台。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新思维”推动了东欧各党派的重组、分化和转型,催化了东欧的变革,促使东欧国家的反对派乘势而上。其次是西方因素。“和平演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反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期基本战略,东欧是他们实施这一战略选择的突破口。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实施这一战略。在东欧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采用各种媒体宣传西方价值观,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利用贷款、贸易和技术援助来吸引东欧国家向西方靠拢;利用“人权”干涉内政,扶植和支持东欧国家内部反对势力等手段直接干预了局势的发展。教科书指出苏联和西方是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
苏联的解体。"
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改革背景:作为两大超级大国之一,苏联拥有与美国不相上下的庞大军事实力,但经济实力却一直远不如美国。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苏联的经济日益衰退和恶化。苏联与西方国家的科技差距迅速拉大,经济实力已无法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继续与美国争霸。为了扭转经济发展的颓势,保持苏联的世界大国地位,苏联在80年代进行更加彻底的改革势在必行。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历程和方向:1985年戈尔巴乔夫就任苏联中央总书记,随即在苏联展开大规模改革。改革之初,戈尔巴乔夫就确立了将国内外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上来的方针。然而,苏联第27次全国代表大会在1986年制定的“加速经济发展战略”并没有取得任何成果。经济改革无法推进。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原因是政治阻力太大,为了扫清障碍而转向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核心论点是,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高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阶级的利益;第二种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新质”应该是“民主和人道主义”,进而提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趋于接近”的论点,这样戈尔巴乔夫就用“人道和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了科学社会主义。所以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是用“全人类的标准”和“民主社会主义”来改造社会主义。在政治改革实践中,戈尔巴乔夫从倡导民主化和开放、揭露社会主义的“阴暗面”入手,发展成为西方式的多党制。结果造成了否定革命历史,丑化* * *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导致人们思想严重混乱,出现了众多的党派和纷争。到1990年,随着苏联中央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尖锐而表面化,局势已经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
2.“八·一九”事变。一、事件原因:“八·一九”事件的根本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了局势的混乱;其直接导火索是《苏联主权和国联条约》的签订。这一条约的签署不仅意味着苏联的国家体制将发生重大变化,成为一个松散的邦联,还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承认,苏联解体开始(加入联合共和国的6个国家拒绝参与新同盟条约的签署)。二、事件结果反映的问题本质:“八·一九”事件不到60小时就失败了,这固然与事件始作俑者的策划不周有关,但其本质是事件始作俑者也无力应对事件引发的国内外局势。三、事件影响: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要求苏共中央自行解散,苏联处于解体状态。叶利钦获得了巨大的威望并夺取了政权。此后不久,苏联彻底解体。
3.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既有其长期的历史原因,也有其复杂的现实原因。对此,教材做了三个方面的分析和总结。需要说明的是:一、历史原因:苏联的“体制缺陷和政策失误”主要包括:长期存在的不适应商品经济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重工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不完善;民族政策的失误;对外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和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政策。第二,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纠正制度上的缺点和政策上的错误,目的应该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戈尔巴乔夫的路线和政策导致了混乱和苏联的最终解体。根本原因是他变法的指导思想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方向。第三,关于外部原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和平演变”战略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期战略,任何社会主义国家都不能掉以轻心。第二,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所依靠的,说到底是经济实力。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首先从东欧开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东欧国家都套用苏联模式,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苏联模式本来就是在非常状态下实施的特殊模式。但苏联领导人在战后不假思索地“进口”到东欧,其弊端日益显现。于是,改革苏联模式,走自己的路的改革现象相继出现。因此,苏联等东部地区都不同程度地被卷入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浪潮中,形成了不可逆转的局面。但是苏联在东欧的改革并没有达到完善社会主义的目的。反而改革走入了死胡同,各种矛盾的激化达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最终使社会主义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产党政权丧失。
1988年夏,苏联改革面临复杂局面。一方面经济改革停滞不前,另一方面左翼激进主义发展迅速。1990年苏联第28次代表大会召开后,苏联局势剧变,各种政治力量相继组合,基本形成三股势力,即以叶利钦为首的“激进派”,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中间派”,以利加切夫为首的“传统派”。在这样的背景下,8654,38+09事件爆发了,因为应该说,亚纳耶夫等人发动的8654,38+09事件是为了阻止苏联的演变。然而,819事件的迅速失败加速了苏联的演变。93年党史,74年执政,苏联瞬间土崩瓦解,曾经飘扬全苏的苏联党旗落地。苏联解体是苏联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没有苏联,苏联必将走上解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