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在历史上一直是什么地方?三国时期有吗?
安徽历史悠久。早在20万到30万年前,人类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原始社会晚期,居住在安徽中部、西部和北部的居民属于彝族系,皖南大部分地区属于越族聚居地,大别山以南属于湖北、江西沿江三个苗族。
土山、南朝、刘、英国、虎坊、和是夏商时期的史籍。西周分封了一些小国,如焦、夷、申、胡等。,在安徽省的西北部,而东部仍然是一个分散的氏族和部落国家。春秋时期,大国争霸,这些封建国家和方国先后为吴越楚所拥有。战国后期,安徽全境并入强楚,楚怕秦,都城由湖北迁至寿县。秦灭六国,推行郡县制。今安徽有九江县、泗水县、党县、颍川县、会稽(吴)县,可考县25个。西汉初,郡县制与封建制并行,安徽郡县分为淮南、荆、淮阳、梁。为加强中央集权,建诸侯,景帝降其国,诸侯食邑略似郡。武帝设十三刺史,安徽分属扬州、河南、徐州。扬州辖丹阳、九江、庐江三县及六安州,徐州辖临淮县及楚国,禹州辖沛县、汝南县及梁国,***74县。东汉沿袭西汉旧制,略有调整。扬州辖丹阳、九江、庐江三郡,豫州辖汝南郡、陈国、沛州、梁国,徐州辖彭城州、下邳州、***六十九郡。
三国时期,安徽被分为魏和吴。魏属豫州,辖安丰、汝南、谯三县,梁、沛县,徐州辖郫县、彭城县,扬州辖庐江、淮南两县,共三十九郡。吴属扬州,辖丹阳、新都、庐江三县,19郡。西晋的安徽,还属于扬州、徐州、河南。扬州辖淮南、庐江、丹阳、宣城、新安五县;徐州辖临淮县、彭城县、下邳县;禹州辖汝阴、安丰两县和郭培、桥郭、郭亮。* * *有74个县。东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建制改废,地方归属不确定,华侨设县,安徽分裂混乱。
隋巴郡为州,郡由州统一。先后建立了英、伯、宋、陈、徐、任、寿、陆、、何、郝、楚、杨、姜、宣、歙县等17个州,辖55个郡。大业初,恢复汉制,安徽归杨、于、徐。徐州引彭城、下邳县,禹州引梁、乔、汝阴、淮阳县,扬州引淮南、庐江、同安、溧阳、江都、中牟、丹阳、宣城、新安县。***56个县。唐朝贞观元年,实行道、州(郡)、县三级管理,安徽分为河南、淮南、江南。其中河南路辖颍、博、宋、徐、泗五州,淮南路辖浩、阳、楚、贺、鲁、寿、蜀七州,江南路辖宣、涓两州。* * *设44县。中唐时,道教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划,安徽分属河南、淮南、江南东、江南西。河南路通郢、博、宋、徐、泗五州,淮南路通杨、楚、郝、寿、陆、河、蜀七州,江南东路先后通两州,江南西路先后通宣、迟两州。***55郡,1军。晚唐有很多缓冲镇,安徽有四大节日。宣武军治宋国,领博、郢、宋国;武宁军辖徐、苏、郝、泗四州。淮南使访问了杨、楚、寿、鲁、河、蜀、广、黄八州。宁有三个州:宣、云、迟。
五代十国时期,淮北先后被占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江淮、江南先后被吴、南唐占领,行政区划体制仍沿用唐末的范镇、周、郡制。北宋开国,实行路、州、县(军、狱)三级制。安徽属于五路。京东西路辖陕、徐2州,京西西路辖颍州,淮南东路辖博、苏、泗、阳、楚5州,淮南西路辖鲁、河、蜀、浩4州,六安、武威2军及寿春1府,江南东路辖宣、云(徽)、池、太平4州及广德68。* * *有62个县和2所监狱。南宋时期,淮河以南有淮南东、淮南西、江南西三路,分别领导三府八州七军,管辖51郡两监。金国在淮河以北的安徽设置南京路、山东西路,统领7州16郡。
元朝实行省、道(州、直隶州)、散州(军)、县四级制,行政区划复杂,隶属关系多变。安徽分属三省:中书省领济宁路,辖1县;河南省内各省领至德府(辖许、苏、博三州)、汝宁府(辖颍州)、庐州路(辖武威、六安、贺州)、安丰路(辖濠州)、安庆路(辖六县)、扬州路(辖滁州)、淮安路(辖泗州);江浙两省领宁国路(辖6县)、徽州路(辖5县及婺源府)、太平路(辖3县)、池州路(辖6县)、广德路(辖2县)。* * * 60个县。
明朝实行三级区划,南北直隶、布政使司为一级区划,州、直隶的府(署)为二级区划,散州、县(署)为三级区划。安徽属于南直隶西部,有凤阳、庐州、安庆、太平、池州、宁国、徽州七个州,徐州、滁州、贺州、广德四个直隶州。* * *设49县7散州。清初,南直隶改为江南省,二、三级区划仍在明朝。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江南行省分为左右诸侯。康熙四年(1665),左右诸侯国地区调整,建立安徽、江苏两省版图。康熙六年(1667)正式建省,将安庆府和徽州府的首字母组合成省名。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庆定为省墙,改善省三部衙门。
同治四年(1865)分三路:冯英刘四道陵2府2直隶州,***19县(州)。凤阳州辖凤阳县、怀远县、定远县、凤台县、寿州县、宿州(灵璧县),颍州州辖阜阳县、颍上县、霍邱县、涡阳县、亳州县、太和县、蒙城县,六安直隶州辖霍山县、营山县(今湖北省),泗州直隶州辖天长县、吴起县。安陆、滁河、道陵2州2直隶,***14县(州)。安庆府辖怀宁县、桐城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泸州府辖合肥县、舒城县、庐江县、潮县、武威府、滁州(直隶州)、全椒县、来安县、含山县。会宁太极道陵4府1直隶府,***22县。徽州府辖歙县、休宁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婺源县(今江西省),宁国府辖宣城县、宁国县、泾县、太平县、旌德县、南陵县,池州府辖贵池县、青阳县、铜陵县、时代县、建德县、刘冬县。与今天的安徽辖区相比,邵党县、萧县属于江苏省淮徐路,婺源县、盱眙县、营山县与今天的安徽版图大部分相同。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实行省、道、县三级制。安庆路辖怀宁、桐城、太湖、潜山、宿松、望江、合肥、庐江、舒城、潮县、无为、和县、含山、六安、霍山、英山等16县,芜湖路辖芜湖、繁昌、当涂、宣城、南陵、泾县、太平、旌德。槐泗路辖凤阳、定远、凤台、怀远、灵璧、寿县、苏县、阜阳、颍上、太和、霍邱、蒙城、杨过、亳县、泗县、五河、盱眙、天长、楚县、全椒、来安等21个县。***59个县。今天的砀山县和萧县都属于江苏省的徐海路。
国民党统治安徽后,1928年,改为省县两级制,设60个县。1932实行行政督察制度,是省的派出机构,辖区称为特区。安徽省分为10个特区。1945年,一区辖怀宁、桐城、潜山、宿松、望江、太湖、岳西七县,二区辖六安、李荒、舒城、霍山、霍邱五县,三区辖阜阳、亳县、临泉、颍上、太和、杨过六县,四区辖苏阳。第六区辖芜湖、宣城、泾县、广德、当涂、南陵、郎溪、繁昌等八县,第七区辖休宁、歙县、祁门、黟县、绩溪、宁国、旌德、婺源(今属江西)等八县,第八区辖贵池、治德、太平、刘冬。1947元旦,蚌埠市正式成立。至此,安徽省辖1市63县,砀山县、萧县仍属江苏省。
1949年5月,中国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和皖南人民行政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8月,撤销皖北、皖南行政公署,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定都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