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一个必修知识点总结(具体)。

限于篇幅,不能全发。如有需要,请发QQ或邮件。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

单位总结:

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善、壮大和衰落的发展过程。它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以历史进步性为主流;②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负面影响日益凸显。

2.生活在专制王朝的中央集权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性和特殊性。专制集权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显著特征,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1)夏商周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度,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皇位和爵位的继承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中实行分封制;皇室内部实行以长子继承制为特征的宗法制度。

(2)秦国统一六国后建立秦朝。中央集权,封建专制,建立于秦朝。开始时主要表现为: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不世袭,实行俸禄制,由皇帝任免;官职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

(3)“汉承秦制”,从汉代逐渐发展到元专制集权,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对权力不断制约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的变革达到顶峰,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废除宰相,设内阁六部,增设兵部;中央组织的建立和权威完全服从于君主专制的需要;废省,设三部,直属中央,中央进一步加强地方控制;大兴文字狱,文人八股,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复习大纲:

西周时期的夏商制度和封建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约2070-1600):第一个国家权力(基于公共权力的出现)

公元前2070年建立,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2)出现了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也就是说,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

(3)产生了王位世袭制;

二、商朝的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内服外服:①内服为王集,王上直接统治的地区;

(2)对外服务属所属国管辖;

(3)商王的实权,控制有限;

2.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

1,分封制:保证皇族强大,到处分配氏族公婆和英雄;

(1)内容::最高统治者/王靖/首都王姬/直属驻地

同姓:分封制主体/富庶土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2)目的:巩固西周统治,加强地方管理;

(3)积极作用(影响):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扩大了疆域,有效控制了诸侯国;

(1)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疆域不断扩大);

(2)周王确立了天下* * *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加强(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3)形成“纣王——藩属——卿、博士——士”的等级序列(有效控制诸侯国);

(4)局限性:随着诸侯势力的壮大,诸侯开始争霸,分封制难以维持;

2、宗法制度:

(1)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权力、财产、土地继承的矛盾;

(2)特点:血缘与政治关系相结合的制度;

(3)核心:第一长子继承制——大小家庭的关系是相对的;

(4)影响:宗法制度有利于团结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使“国家”和“家族”紧密结合,同时强化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①既是家族等级制度,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2)建立分配和继承制度,确保《石清实录》的特权;

(3)有利于宗族势力的凝聚和“国”与“家”的结合;

3.礼乐制度:政治生活的原则,其实质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工具;

第二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的建立

一、秦朝统一(221年前):

条件:①春秋以来,宗法制度被破坏,小氏族频繁取代大氏族,周王失去了统治地位。吞并战争导致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2)战国时期,新兴地主夺权,等待竞争,国家改革。

第二,专制集权的建立:

1,特点:权力高度集中;

(表现)内容:(1)皇权至上;

(2)世界上的王位世袭制;

(3)中央政府三官九臣;

(4)地方实行县制;

5.制定了选拔和评价官员的制度;

(6)实施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7)制定严格的秦法。

2.中央:三公九卿松:三公指宰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钦差大臣(监督官员)、太尉(管理军务);

三者互不隶属,相互配合,相互牵制。

3.地方:县制。皇帝任命县官员。(县、县、乡、村)

4.制定了选拔和评价官员的制度;

5、秦法:细而严,轻罪重罚。

第三,影响:

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为统一的王朝奠定基础。其中央和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地方控制,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隋唐:三省六部;

1.运行机制: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1)中书省(起草诏书)、门下省(封为议事)、尚书省(负责执行)都是宰相。

(2)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执行各项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2.影响:①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2)权力的划分,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古代中央权力的演变:

三公九卿(秦朝)→三省六部(隋唐)→两院三部(宋朝)→中书省制(元朝)→废除宰相内阁(明朝)→增设兵部(清朝);

第二,选官制度:石清士禄→推荐制→科举制度。

1.演变:战国时期,立军功后立即册封的制度开始取代西周的“大学者大官”制度,秦、汉初基本沿用。到汉武帝时,实行举荐制和征收制,隋朝建立科举制度,到唐代逐渐完善。

2.科举制度的作用: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系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第三,监督和规劝:

1.监督制度出现的原因:保证这支队伍的完整和高效;

2.谏制度产生的原因:监督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3.评价: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无法得到根本的约束,官僚队伍的腐败低效也无法消除。但作为一种永久性的政治制度,它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阻皇帝失误、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仍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西汉:

1,王国的问题出现了:西汉初期,郡国并行;

2.解:①汉高祖: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政权的巩固:平行的县和国家)

(2)汉景帝:削藩、平叛、废权;(平定叛乱:重臣贾谊,减藩政策晁错)

(3)汉武帝:立中朝,设刺史,立恩旨;(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相对权力,加强地方监督,解决王国问题)

3.影响:巩固统一,促进经济发展。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变得专制。

二、唐朝和五代十国:藩镇割据:权利不断扩大。

①安史之乱;(2)我军自重独立,形成众多缓冲区的局面;

周世宗的改革为结束北宋五代十国的分裂奠定了基础。

三、宋朝:(北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基本解决)

1.背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后周改革→陈桥兵变→北宋建立。

2.措施: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财、兵”的角度加强中央集权。

(1)(军事上)招募精兵:皇军由内廷司、禁卫马军司、禁卫布军司三严指挥,出兵权归枢密院。

(2)(政治上)削去实权:削弱丞相、节度使、郡县和官员,设立总判官直接向朝廷报告。

(3)(经济上)赚钱谷:州县财政税收除一小部分外,均由中央控制,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3.影响:①改变了晚唐五代的割据局面;

(2)造成官、兵、费冗的国家财政危机;

(3)中央与地方的分权之争处于绝对上风;

④皇权与相对权力的矛盾凸显。

第四,明朝:

1,废除宰相制度:

①原因:明初,太祖朱元璋沿袭元制,吸取元朝教训,控制相对权力,加强皇权。

②概述:杀丞相胡,废中书省,废丞相制,亲自掌管六部。

③影响:1600年废除宰相制度,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2、橱柜的演变:

①殿阁大学:明太祖废除宰相后,设置了许多事务。产品排位低,只做顾问,辅助打章,不参与决策。

②内阁成立:明成祖正式成立。“草票”和“红批”

(明成祖成立内阁,权力越来越大,掌握了“选秀”,但选秀算不算,取决于皇帝的“朱批”。)

五、清朝:设立军部;

1.背景:清朝建立,继承明朝制度,设立内阁。军务由满族贵族组成的王会议处理。

2.概述:雍正年间,设立军部处理西北军务。权限不断扩大,自身档次不高。日夜轮流值班,只能跪着记录。

3.影响:①简化行政程序,提高行政效率。

(2)完全服从皇帝,大一执政。

(3)皇权高度发展,成为重要标志。

课程标准: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由来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形成和影响。

3.列举汉代至元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设立兵部等史实,了解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法指导:1。要注意理解中国古代重要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进行分析和评价。

2、要注意把握同一历史时期相关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3.应注意把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整体线索。

4、注意运用政治、地理、文学等相关知识分析问题,结合实际思考问题。

考点概述:

西周时期的夏商制度和封建制度

一、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左右,中国古代出现了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

2.政治特征:大量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夏朝拥有凌驾于整个社会的公共权力。

(2)商朝

1.商朝的建立: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朝由商族首领建立。

2.商朝的政治制度: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口服和外用制度。

对内用的,是王畿,也就是王上直接统治的地区,对外用的,是诸侯国管辖的地区。商王对内服和外用都有不同程度的实际控制权。

王上对参与联盟的附属国家的控制是有限的。各从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了对商业应尽的义务外,还有很大的自主权。一些附属国家经常与企业发生战争。

3.充满神权:商朝是一个充满神权的王朝。商纣王每天都要占卜,有事也要占卜,把人当祭品祭奠鬼神。商王通过垄断神权巩固王权。

第二,国家成立了:

(1)周人的崛起:周人是一个以农耕著称的古老部落。最早生活在关中地区,兴起于商代晚期。

(二)西周的建立和稳定:

1.公元前1046年,东征,灭商建国,定都濠江,史称西周。

2.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暂的社会动荡。执政的周公修改了商朝的内外侍制,大规模实行分封制,稳定了西周的政局。

(3)西周的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称封建国家和建国制,是在保证皇族实力的情况下,将宗族和姻亲派往各地建立子国以巩固统治的统治制度。

2.内容:

(1)纣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以首都为中心的附近地区称为王集,由纣王直接统治。

(2)在王姬以外的地区,纣王分封皇族、英雄、姻亲、前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进行治理。

(1)同姓血亲是包的主体。他们的封地要么很富有,要么地理位置优越。除了土地,这些亲戚分封时还得到了很多物资、武装和人口。

(2)英雄和公婆封国的待遇和亲戚差不多。

(3)将殷商的一些旧部落强制迁移到姓姬的封邑地区,并加以监督。它还分封了一些殷商宗族。

④还恢复了一些被商人破坏的古代国家,用它们来对付商人。

3.周王与诸侯的关系:

(1)纣王把土地人民封给诸侯,建立诸侯国。

(2)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重要官职的任免要报周王批准。

(3)有的君主还担任周王的大臣,以示臣服。

(4)各诸侯国必须对周王室承担各种军事义务,如派兵保卫王姬或随王出征等。

⑤定期缴纳各种贡品,包括地方特产和人口,并派遣劳工为皇室服务。

4.影响:

(1)在分封过程中,周的亲家、公婆们以纣王的名义“授地”、“授民”,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了多个新兴国家。通过分封制,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西周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朝诸侯国更密切,臣属关系更明确。每个附庸国必须承认纣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王确立了天下* * *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加强。

③诸侯也分封下属。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三、以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一)宗法制度: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权力、财产、土地继承的矛盾。

2.特点:分封制与宗法制度相结合,是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的措施。

3.内容:建立严格的大小组制度。无论是、诸侯、大清、医生、学者,都实行长子继承制。长子是土地、财产、权力的继承人,有祭祖的特权,所以也叫长子。这种由长子传给下一代的制度,叫做散装。大儿子的母舅和普通母舅是小宗族。大小案件都是相对的。

4.角色和影响:

①大小宗族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2)宗法制度通过血缘关系建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和继承制度,保证了各级贵族能够享有“身为世俗领袖”的特权。

(3)宗法关系有利于团结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巩固王权,“国”与“家”紧密结合。

(2)礼乐制度: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标准。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不可或缺的工具。

关键突破:

1.西周新建立的封建国家和商朝的从属国家有什么区别?

(1)商朝诸侯国群居,以血缘为纽带;西周的新封建国家已经开始打破商朝诸侯国的血缘界限,人口结构复杂,由周人、土著、移居国外的殷人和其他诸侯国的部落组成。

(2)商朝的诸侯国居住在边境地区;西周主要新兴的封建国家所处的战略位置,与维持原状的血缘国家相比优势明显。

(3)商诸侯国的统治者是商族以外的部落首领;西周新封建国家的统治者主要是皇族、英雄和姻亲,与皇族关系密切。

2.简述西周分封制的概念、目的、内容和作用?

概念:也称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实力的情况下,将氏族公婆和豪杰分配到各地,广泛建立诸侯国。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扩大周的统治范围;

内容:①首都周边地区称为王集(jρ),是纣王的直属居住地;

(2)同姓(臣民)亲属关系:分封到富庶之地和战略要地;材料、人口等。

3姓氏不同的诸侯国:功臣、公婆、亲戚都差不多;殷商旧族强行迁徙,同时部分殷商后裔,一些被商朝破坏的古国得以恢复。

作用:①“赐地”“赐人”,建立了多个新兴国家,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2)部长与下属的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天下* * *主的地位,加强了统治效果;

(3)诸侯对下属进行分组,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3.简述宗法制度的核心和特点?宗法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

核心:长子继承制;特点:把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作用:①大小宗族之间的关系,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2)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建立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和继承制度,保证各级贵族都能享有“前车之鉴”的特权;

(3)宗法关系有利于团结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巩固王权,“国”与“家”紧密结合。

4.西周的封建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是什么关系?

分封制是西周巩固政权的一项重要政治措施,它加强了王室与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系。

(2)宗法制度是与封建制度紧密结合的政治制度,是以血缘和姻亲为纽带的。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的核心,宗法制度与政权融为一体;

(3)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宗法制度的完整严密的等级礼仪制度,作为各级贵族必须遵循的生活准则;

(4)分封制、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相互联系,反映了周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5.简述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血缘关系强;(2)强烈的专制色彩;③早期的政治制度得到继承和发展,对后来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的建立

第一,从割据到大一统:

1.旧统治秩序的破坏:

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平和王栋迁到洛邑,春秋开始了。周王室逐渐失去天下之主的地位,诸侯国逐渐强大。宗法分封制原则被破坏,原本由纣王垄断的分封权下移,诸侯被擅自分封,小宗族取代大宗族的现象也屡有发生。

2.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一些强大的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号争霸,兼并战争逐渐被大国吞并了许多分散的小国。

3.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公元前475年左右,中国进入战国时期。在此期间,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各大国君主不再满足于原有的封号,战国中期以后改称“王”。

(2)很多大国也出现过青博士掌权的政变。

由于诸侯国之间的激烈竞争,各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做出改变。

4.秦国的强大和统一;

秦国实力:商鞅变法后,秦国废除旧制度,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秦国逐渐强大。

秦朝的统一:经过100多年的斗争,先后灭了朝鲜、赵、魏、楚、燕、齐等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建立了史无前例的大一统帝国。

二、“始皇帝”和三公九臣:

1.秦政权的特点:在全国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2.最高权力的所有权:

(1)权力高度集中的象征首先表现为皇权至上。秦王嬴政被称为“皇帝”,集国家所有权力,即司法权、立法权、行政权和军权于一身。

(2)“天下一家”的皇位继承制度是主权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3.中央政府的组成和特点:

(1)三公九臣及其职权:

①三公:指丞相、御史和太尉。三方互不隶属,相互牵制。

左右丞相是“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御史大夫是副总理,主管法规、书籍,负责监督官员;邱协助皇帝管理军事事务。

②九卿:三公之下,秦代中央有许多重要官职,统称为九卿。他们掌管国家和皇室的各种事务。

(2)中央政府的特点:中央政府的各级官员,主要是三官九官,在地位、责任、权力上处于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状态。国家大事谁也不能垄断,军权最终还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三、废包、县:

1.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制;

(1)郡县制实施之初,建议嬴政分封子嗣,建诸侯。嬴政坚决否定分封制,坚持全国郡县制。

(2)郡县制的内容:秦代地方行政机关分为郡、县两级。与此相适应,建立了一整套各级地方官僚体系。

(1)郡是中央以下的一级统治机构,郡有郡守、郡守、郡守;

(2)各县有数县,设县令(人口较少的县设县令)、县令、县尉;

(3)县以下有乡、村等基层机构,乡、村有乡官。

皇帝的命令可以通过三公、县、乡、村直达百姓。

2.秦代的选官考核制度;

为了维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转,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能,秦帝国还制定了选官、验官制度。

3.秦朝精细而严格的法律:

秦朝制定的法律非常详细和严格。秦律是嬴政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工具。

4.秦朝中央集权政体的作用: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突破:

1.专制集权的建立?

原因(必然性):①经济根源:封建经济是分散的,需要强大的国家政权来保证国家统一;

(2)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强大的政治力量来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镇压人民反抗;

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

建立:秦朝是中央-地方的统治机构,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相互牵制。统治组织的最高主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最终保证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这一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确立。

2.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内容是什么?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了哪些影响?

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内容:①皇帝至上。天皇一手掌握国家的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权力,实行“天下一家”的皇位继承制度。

(2)中央建立三公九臣制度。三公包括丞相、钦差、太尉;三公之下设九卿,掌管国家和皇帝的各种事务。

(3)在地方层面,建立郡县制。郡有郡长、县官、县尉,郡有县令、县官、县尉。

(4)为了维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转,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能,秦朝还制定了选官、验官制度。

(5)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秦朝还制定了秦法。

直接影响:有利于巩固统治、民族团结和社会经济发展;

影响深远:它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3.郡县制和分封制比较?

(1)分封制与宗法制度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县制是按地区划分的。

(2)分封制的诸侯王座是世袭的,有封地;郡县官员由皇帝或朝廷任免,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职位也不是世袭的。

(3)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独立性强,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民族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