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南水乡”甘肃张掖——

荒凉的沙漠,一望无际的戈壁,仿佛就是甘肃的河西走廊。但其实河西走廊的自然风光并没有那么单调。沿着祁连山向东走,眼前的景色是不断变化的。戈壁、草原、丘陵、雪山,远比我想象中的多样。经过几个小时的艰苦工作,我终于到达了张掖,一个横跨最大的河流流域黑河的城市。

比起丹霞的壮美,山岗更壮美,就像突然被冻住的汹涌波涛和巨浪,层层叠叠。奇形怪状的峰峦怪石耸立在“浪”的周围,吞噬山川,令人叹为观止。

张掖是河西走廊重镇,西汉“河西四郡”之一。杨迪曾在此举办“世博会”,西夏王庙大佛寺的传说至今仍在流传。张掖吸引我的不仅仅是这些丰富的历史细节,还有这里早已闻名遐迩的地质公园。

没有人不称赞张掖的丹霞地貌。在祁连山融水的帮助下,张掖市周边形成了许多千变万化的丹霞地貌。虽然没有南方丹霞的茂密植被,但却有着雄伟壮阔的特点。

在我住的客栈,老板推荐的是平山湖大峡谷,我没听说过。于是,在他“不丢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再三保证下,我们一路向北来到了距离张掖市区一个小时左右车程的平山湖大峡谷。

我们先乘班车到达第一个观景台,然后被告知剩下的路程需要徒步探索。我非但没有感到不知所措,反而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惊喜。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观光景点”,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让人们接触自然的方式。由于不需要考虑班车时间,我们看风景的心情变得更加悠闲。

平山湖大峡谷南侧是典型的丹霞和以红层为主的丘陵地貌。雪后白茫茫一片,大峡谷的红色丹霞在茫茫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明亮。裸露的山体上,有清晰的痕迹,就像被尖锐的东西割得整整齐齐,是长期风蚀形成的。

比起丹霞的壮美,山岗更壮美,就像突然被冻住的汹涌波涛和巨浪,层层叠叠。奇形怪状的峰峦怪石耸立在“浪”的周围,吞噬山川,令人叹为观止。不得不说,大自然的确是最有耐心和执着的匠人。在数十亿年的时间里,经过地壳隆升、水侵、风蚀等地质过程,一切都以所有生物都感觉不到的速度悄然生成。

沿着小径继续前行,平缓的山丘很快被幽深狭窄的峡谷所取代,眼前似乎是无尽的台阶,我们小心翼翼地往下爬,终于来到了峡谷的底部。这里仍然长期遭受着水的侵蚀,那些偶尔的暴雨和涓涓细流的威力不可小觑。他们在岩壁上刻下纵横交错的记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加宽峡谷,用各种方法凿出山峰,直到再过一百万年或一千万年,峡谷又变成了小山。大自然给了我们“天下不弱于水,强者不能胜”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走在谷底,时而宽阔时而幽闭,时而笔直时而蜿蜒,抬头往往能看到“一线天空”。所谓“一线天”,是指悬崖壁之间的山谷。因为比较窄,站在谷底的人只能看到一条细线般的天空挤在崖壁之间。

如果想从谷底上去,可以抄近路,爬两个笔直的金属梯子,也可以从旁边平坦的道路慢慢走上去。为了有一种“冒险”的感觉,我选择了隐藏在一个黑暗缝隙后面的梯子。缝隙只有半米宽。你需要踩上钉在岩石上的踏板,翻过挡路的巨石才能看到梯子。接下来,我们面前是一个落差约60米的垂直悬崖。梯子建在靠近悬崖的地方,我爬到一半已经筋疲力尽了,但如果我想到达山顶,我必须爬800多级台阶。

所谓“险峰无限风光”,到了高处之后,辽阔的景色再现,山的融雪浩浩荡荡,气势磅礴,是一幅被时间绘制的壮丽画卷。

即使寸草不生,七彩丹霞也有另一种灵动活泼的姿态。各种颜色相互交织,层层叠叠,像海浪沿着山势翻滚,表现出持续几百万年甚至几百万年的激情,仿佛岩石有了生命。

平山湖大峡谷意犹未尽,我们继续驱车前往张掖市以西的七彩丹霞。这是每个游客都不会错过的一站。它因电影《三枪奇袭》而出名,但只有亲自看过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魅力。

前一天晚上和客栈老板聊七彩丹霞的时候,我说我前几年去过新疆的彩虹滩,和七彩丹霞很像。老板用他特有的少数民族的浅色眼睛看着我,扯下嘴角说:“嘿!”七彩丹霞的规模比彩虹滩大很多!

一看到七彩丹霞,我终于知道他说的“大很多”是什么意思了。七彩丹霞东西长40多公里,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场面很壮观。四面八方都是平地上拱起的群山。即使爬上栈道,也看不到尽头。

如果只是规模巨大,还不足以受到各国游客的青睐。七彩丹霞真正的独特之处在于色彩。之所以称之为“七彩丹霞”,是因为当地的岩石充满了鲜明的颜色,这是因为其中所含的金属成分与不同的气象环境相结合。如果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我们可以清楚地分辨出红色、橙色、黄色、绿色、灰蓝色、青色、黑色等不同的颜色。它们形成平行线,整齐地排列在山上,像缎带,又像有人故意画的。《淮南子·本·景讯》中“五种制胜之材,流于地”这句话讲的是五彩丹霞,真的很准确。

多彩丹霞至少需要百万年才能形成,而且不可复制,不可再生。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这一自然资源,景区内只修建了四五个观景台和栈道,观景台之间的摆渡需要环保车进行。

在走上观景台之前,我只是看着窗外掠过的红山,就被眼前的景色深深震撼了。即使寸草不生,七彩丹霞也有另一种灵动活泼的姿态。各种颜色相互交织,层层叠叠,波浪一般沿着山势起伏,表现出延续了几百万年甚至几百万年的激情,仿佛岩石有了生命。

在山脚下欣赏,有点像管中窥豹。爬上观景台,被一望无际的色彩海洋包围,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里的地形平缓起伏,没有陡峭的悬崖。细看纹理沟壑,抬头远望,律动的线条真的是气势磅礴,形态壮观,色彩瑰丽。

当太阳的角度慢慢下移时,我也冲到了最后一个观景台。这时,光线变得柔和而模糊,丹霞渐渐晕出一抹淡淡的橘色,山的颜色似乎变得更加浓郁。我仿佛看到了一群来自西域的姑娘,穿着五颜六色的礼服,在辽阔的大地上翩翩起舞,令人陶醉。

如果说嵌在绝壁上的千佛洞让你大开眼界,那么三十三天石窟就不禁要问:这是一种怎样的信仰,以至于创造出如此人间奇景?

自东汉以来,佛教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原,石窟艺术在河西走廊兴盛千年。第二天,我们从市区驱车南下,来到中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马蹄寺石窟所在地——肃南县。

马蹄寺石窟实际上是一组洞穴。与莫高窟不同的是,莫高窟是在同一地段或相邻的悬崖上开凿的,这里有大大小小七个洞穴和窑洞,分布在65,438+0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据考证,人们最早在此挖洞是为了研究儒学,而非打坐或拜佛。《晋书·郭萱传》曾记载,东晋十六国时期,有一位名叫郭萱的儒生,到张掖拜隐士郭鹤为师。郭鹤死后,他守墓三年,迁到宋林谷(今马蹄寺),在那里雕刻石窟、学习经典、著书、讲学。《赣州县志》又说:“雕窟者郭云及其弟子,后又扩建造像。”此时,儒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相互融合交流,形成了独特的马蹄形石窟文化。

最近的入口是千佛洞。当你踏进门时,你会看到一个陡峭的悬崖。目测有几百个佛龛,大部分只是一个空的。当你走近时,你会看到一些较低的神龛里摆满了信徒们供奉的佛教器具。较大的洞穴是供奉不同神佛的佛教寺庙,中间是大雄宝殿,两侧是观音殿、地藏殿和药师殿。

如果说嵌在绝壁上的千佛洞让你大开眼界,那么三十三天石窟就不禁要问:这是一种怎样的信仰,以至于创造出如此人间奇景?这是一座建在陡峭平坦的悬崖上的寺庙,从上到下排列成宝塔状,7层21的洞穴,每层都有蜿蜒的回廊相连。我觉得,与其站在山脚下,隔着厚厚的石壁想象石窟的内部,不如自己去体验一下。然而,要登上三十三天石窟并不容易。这是精神和身体的双重考验。每一级石阶都非常陡峭迂回。有时候要侧着身子走,有时候要弯腰手脚并用爬。

也许这就是“三十三天”的含义:佛经上说须弥山的中心是因陀罗,四个方向的四座山峰各有八天,八个神住在那里,也就是4832天。加上中心的因陀罗,就是“三十三天”。这就是佛经中所说的“西方极乐净土”。如果人们一生积德行善,就能超越三界,进入徐觅,与神灵同乐。到三十三天石窟的艰辛攀登告诉人们,要想进入极乐世界,必须经历各种曲折和考验。

从三十三天石窟下来后,我们不知道接下来要去哪里,就问了售票处的工作人员。冬天游客很少,工作人员也很乐意和我们聊天。才知道马蹄寺石窟中,最有历史的不是三十三天石窟,而是金塔寺石窟。三十三天里,除了整体结构,雕像已经被破坏到七七八八了。但是,在十六国时期的金塔寺石窟中有一根非常珍贵的中央石柱。当时的佛像没有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有明显的印度犍陀罗风格。柱子上的立体飞雕古朴,与莫高窟经典的飞雕形象明显不同。不幸的是,金塔寺石窟在保护和修复期间不对公众开放。

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我们沿着景区内的道路前行,拐了几个弯后,眼前豁然开朗。这里我们已经到了悬崖边上,伴随我们一路的祁连山突然出现在眼前,仿佛触手可及。山顶白雪覆盖,山下裕固族的炊烟袅袅,五颜六色的经幡迎风起舞,金色的经幡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转经筒一侧的当地人看到我们看到雪山很开心,就热情地建议我们夏天再来,因为对面山坡上会开满蓝色的花,是避暑的好地方。

祁连山的雪一年四季都不融化,而近在咫尺的另一座山却满是绿色。“别看祁连山雪,错把张掖当江南”这句诗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古人诚不欺我。这真是河西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