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码头区的历史
1696年,洛西的地主、贝德福德公爵威廉·罗素在南泰晤士河东侧(下游侧)的半岛洛西建造了“达豪兰码头”(后扩建为萨里码头)。这个码头是一条巨大的长方形人工河,可容纳120艘大型船舶。而且没有供搬运工使用的道路和仓库,港口周围也没有围墙。由于这个港口是伦敦以外的私人土地,搬运工在这里无法行使特权,货物和船只的安全性也得到了提高,很快成为伦敦以外最重要的港湾和码头的雏形。1802年,从西印度码头开始,进入19世纪后,许多公司相继在伦敦塔东侧的瓦坪和前方的码头岛上修建了大型码头,伦敦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口,集散欧洲和大英帝国的货物。
码头有很多种。湿式码头在人工河流人口处设有闸门,周围有仓库和防护墙,船只进入后可以停靠和装卸货物。干船坞规模不大,河内的河道是在船进入后人为抽空的,是为了修船而建的。泰晤士河沿岸有同样结构的造船厂。泰晤士河沿岸也有许多仓库和码头。许多造船厂还根据糖、谷物、木材和其他货物的特点,设计了专门的装卸设施。许多货物在码头被装上舢板,通过运河或铁路运往英国各地。
码头区有很多港口工人,比如负责在船只和舢板之间来回运送货物的驳运员,以及将货物从舢板和船只搬运到地面的码头工人。虽然有一些技术工人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或者工会,但是大部分都是做短工的非技术工人,每天早上聚集在酒吧里,等着工头宣布招工。虽然能找到工作,但有时候即使去酒吧也知道能拿多少钱,可以说是一种赌博。这种劳动形式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以前码头区附近没有湿地,不适合农业。码头开发后,工人的酒吧和集体住宅开始迅速出现,但只有几条路通往城市,形成了一个孤立、贫穷(但团结)的社区。这些地区是黑社会等犯罪的温床,也有过联合起来抗议政府的经历。
1909年,各种经营码头的民营企业为了提高物流效率,改善劳工问题,被整合为“伦敦港务局”。在伦敦港务局的管理下,码头区扩大到皇家码头的乔治五世码头,许多码头和内陆港口都建在肮脏的蒂尔伯里所在地。
在二战不列颠之战的伦敦空袭中,船坞遭到密集攻击和大规模破坏。复兴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0950年代,码头区再次成为一个繁荣的港口,但它的萧条也突然到来。随着海陆集装箱运输的物流革命,船公司纷纷将泊位从无法装卸集装箱的码头区移至集装箱化成功的蒂尔伯里,甚至移至面朝外海、水深的费利克斯托。1960s到1980s期间,所有造船厂关闭,伦敦市中心诞生了一片面积达21平方公里的废墟。伦敦东区失业问题严重,导致了很多问题。随着码头的关闭,它的重新开发成了一个迫切的问题,但制定计划花了十年时间,又花了十年时间付诸实施。码头的发展始于1970年代。然而,这个问题与这些地区的地主、大伦敦市议会、伦敦港务局、电力、天然气、铁路和五个区政府有关,而且相当复杂。
1981年,英国环境部成立了伦敦码头区开发公司(LDDC)。这个公司是政府成立的,拥有在码头区获取土地、准备土地等强大的权力。另一个重要的政策是企业区,1982决定的。它为码头区的商业活动提供了许多简化土地开发的诱因,如房地产税。因此,码头区的发展规划吸引了众多企业参与,掀起热潮。LDDC的政策偏向于大企业及其员工,重点发展高端商务中心,这导致人们批评它轻视廉价房的发展。尽管码头区的居民认为开发计划忽视了他们的需求,并表达了不满,但LDDC的发展(尽管有许多争议)给码头区带来了大胆的变化。1998年,码头区管理权回归区政府,LDDC活动结束。
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LDDC实施了大规模的开发计划,将大部分码头区改造成居住、商业、商业和轻工业的综合体。它最明显的标志是位于船坞岛中心的英国最大的摩天大楼群和代表伦敦新金融街形成的雄心勃勃的金丝雀码头项目。然而,附近的西朗码头只是开发成一个低密度的商业区。即使在金丝雀码头,也有一些地区如Lehmhaus,开发有所进展,但具体蓝图还没有像金丝雀码头项目那样确定。金丝雀码头在1968+0990年代早期卷入了房地产萧条,当它完工时,没有人租它,仍然有许多建筑没有建在空地上,这对LDDC来说是一个持续的问题,并推迟了几年的发展。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很多房产既租不出去,也卖不出去,成了负担。摩天大楼“加拿大第一广场”的建造者,奥林匹亚&;奥林匹亚和约克在1992破产。
由于长期以来码头区交通不便,LDDC在码头区和伦敦市之间修建了无人驾驶自动旅客捷运系统(automated people mover)码头区轻轨(DLR)。这条铁路造价低,利用的是废线留下的铁轨。项目的第一阶段只需要7700万英镑(LDDC当时要求修建一条新的地铁线,但政府拒绝出资)。LDDC还修建了一条连接码头岛和A13高速公路的公路。Lehmhaus隧道是用明挖回填法修建的,但这条路每公里的平均造价是654.38+0.5亿英镑,是历史上最高的建筑造价。1987年,LDDC还在皇家码头修建了伦敦城市机场,主要服务于公务机等小型机。在过去的20年里,码头地区的人口增加了一倍多,已经成为一个交通便利的大型商业区和居民区。交通网络明显改善。1999地铁银禧线延伸至码头岛。从威斯敏斯特站到金丝雀码头只需6站,在斯特拉特福德站与东郊中央线衔接。此外,码头区的轻轨也向东延伸至贝克顿。2005年6月5438+2月,一条经由伦敦城市机场延伸至乔治五世码头的支线也建成了。此外,它还在船坞岛穿过泰晤士河向南延伸至格林威治和六一舍姆。金丝雀码头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摩天大楼群,甚至可以威胁到伦敦的金融街地位。占据码头区东半部的皇家码头也被改造成了伦敦展览中心。四季酒店、希尔顿、万豪国际等国际酒店也相继建成。
码头区的旧仓库和码头大部分被拆除,有几个仓库被改造成了房屋。码头几乎所有的沟渠和水面都被保留了下来,主要用作游艇和水上运动中心(萨里码头除外,那里有数不清的码头,大部分都被掩埋了)。虽然大船有时停靠在老码头,但货物的运输已经转移到蒂尔伯里和费利克斯托。
码头区的重生也对这个曾经荒芜的城市产生了影响。比如格林威治和德普福德,因为交通网络发达,成为了通勤极其便利的地区,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再开发。
然而,码头区的重新开发也带来了损失。大规模的房地产热潮带来了房价的上涨,使得搬进码头区的居民和因为房价上涨而被迫离开的传统社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摩擦。此外,码头区也成为英国各地随处可见的鲜明对比场景——最显著的例子(城市的中产阶级化)就是为精英阶层建造的高档公寓就建在废弃的公房隔壁。
码头区有着“撒切尔政权下的英国”的地位,因此也成为恐怖袭击的目标。临时爱尔兰和平队曾计划在金丝雀码头发动恐怖袭击,以失败告终。但其于2月1996日在南码头站实施的大规模炸弹恐怖袭击,导致2人死亡,40人受伤,3栋建筑严重受损,附近地区损失达6543.8亿英镑。这一事件结束了英国和爱尔兰临时和平部队之间的停火。
5438年6月+2009年10月,码头区有了自己的交响乐团。
独立集团的总部也搬到了码头区。2008年,独立新闻媒体集团宣布其总部将从肯辛顿迁至码头区。码头区的再开发还在继续,有很多开发计划。
码头区轻轨系统于2005年2月延伸至伦敦城市机场。并计划继续扩展到达格南。
计划将横贯伦敦铁路的主线从伦敦市中心延伸至金丝雀码头和肯特郡北部,该铁路在伦敦地下从东到西延伸。
扩建伦敦城市机场。
继续开发泰晤士河南岸,位于老萨里码头的加拿大水域。
在金丝雀码头东部开发人工河流、布莱克威尔码头和木材码头。继续开发皇家码头。
金丝雀码头将新建摩天大楼,包括滨江南楼、苍鹭码头西、北码头项目,计划新建三栋。
据估计,在20世纪初,重建将扩展到东伦敦以外的郊区,并到达泰晤士河下游的肯特郡和埃塞克斯郡。即利亚谷发展计划和泰晤士河口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