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堡街的历史演变

安宁堡位于兰州黄河北岸,距市区约18公里。堡的平面呈方形,城的东北角和西南角与侧墙相连,堡内街道呈田地状。在明代,它是为了防止残余的元势力的入侵而建造的。

安宁堡仁寿山祠堂大门外,有一块名为“大明安宁堡祠堂”的石碑,竖立于2008年3月9日明朝嘉靖重修时。碑文曰:“夷丑,掌军务,以兰为西北要冲,张掖各镇依此处无声。到县城,渡河三十里,建立宁静堡。城高20英尺,池深10英尺,周围有640级台阶,东南有门...来阻止入侵,以免被出行的人伤害。当初,我得到消息。”另一本史书上写道:“首先,河北的农民经常遭到鲁的袭击。杨公主政时,曾建议在朝鲜以河北为临江重点,建两座城堡,东有盐场,西有和平,重兵把守,以耕牧民。”

原来明朝灭元朝后,退守蒙古的蒙古贵族不甘心失败,继续与明朝对抗。15年的40年代,西蒙古的瓦拉部首领一度统一蒙古各部,势力日益强大。他们不断派兵入侵明朝北部边境,掠夺百姓财物,成为明朝北部的大敌。正教十四年春(1449),先集合蒙古各部,分四路南侵。在河北怀来,明军大败,英宗朱祁镇被俘,史称“民革”。

此后,明朝北方的战略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明军已经无法有效防御残余势力的入侵。16世纪初,东蒙鞑靼安达部先后占领河套、嵩山,经常派骑兵进攻兰州。“要设黄河饮马,甚至说黄河北岸的人都不敢喝”,已经让人不安,大片沃土无法耕种放牧。正因如此,在明正统至弘治的50余年间,兰州先后修建了哨马宝(今十里店、费家营附近)、新城堡、西固(固)城、石川堡、延长堡、安宁堡等军事城堡,外围修筑边墙、墩台,对防止鞑靼骑兵入侵、保护河北大片农田果园发挥了重要作用。安宁堡到了。

安宁堡位于兰州黄河北岸,距市区约18公里。堡的平面呈方形,城的东北角和西南角与侧墙相连,堡内街道呈田地状。进东门直接到厚街十字,是中街,东面南北方向是东大街,北面是沧源街,南通东货路。包子南北走向为钱洁,北接沧源街,南接南通南门、东西火路。西起后街,北至库托、沧源街、东街,南至西霍路。中街和钱洁之间的十字路口是鼓楼。打开东门和南门,在两个门的上方用青砖砌一个长约1.5米,宽约80厘米的长方形砖池。东门砖池刻“安宁堡”二字,南门刻“永固”二字。碑文写道:“安宁堡城高二尺,池深一尺二尺。”但据现代估算,城高三尺,加上雉脚,为三尺六尺(12米),二十尺之数尚待考证。城市周长640步(约1060米)。堡北中部有一座三官庙,供奉尧、舜、禹的塑像。这里的村民俗称“大都会之家”,建于明代郑德。正殿屋脊披檐,气势雄伟。院子里长满了草和香。大门从山脊上升起,托住墙角,中间挂着一块“参伏金”的竖匾。1944,安宁堡小学扩建时拆除了大门。1936乡村圣贤柴若愚先生捐资500元,在正殿东、西、南三面修建了四间教室,开办了小学。三官庙西侧有一院落,东、西、北三面都有房屋。北面地势比庭院高出约1米,上盖五间雅致的正房。门窗油漆粉刷,很有神韵。这座“大都会之家”和的柴、严两个院落,明朝有千余名明军驻守,担任警戒任务。“大都会之家”两端有军用仓库,左边是今天的石窟,存放银器;右边是今天的库院,藏军粮店,名字沿用至今。1964年夏天,安宁堡突降暴雨,洪水冲进石窟,再冲进紧靠城墙的严玉府院落,冲走了一条地道。这条隧道阴森而漫长,一直通向城外。据老乡说,这条地道是明军用来存放武器的,很久没有人知道它的来历了。

安宁堡有两个城门,西门在今上庄子银行门口,东门在东门外的葛佳巷门口(今纸箱厂北面)。这两个大门建在侧墙上,因为侧墙外是大面积的耕地和果园。当时还没有战争,所以城门一开,农民就出去“耕田放牧”,“播种收获人脉”。一旦发生战争,城门紧闭,有死亡的迹象,农民们严防鞑靼人的入侵,保卫家园。为此,有英雄牺牲者。如明朝嘉靖七年(1528)春,残元蒙古兵入侵兰州,兰州千户、项府“孝友,善于爱护士兵,保卫河北安宁堡防贼,颇有成效。俄贼益公,辅战,死于中流。”安宁堡朱祖上长子和深沟鞑子为守货“战死”。由此可见,安宁堡原本是一座军事城堡。虽然城堡名字的意思是“边境安宁”、“边患除宁”,但从弘治建堡到清朝顺治的150年间,为保护生命财产而牺牲的先人不止一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