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发现大矿,湖北某地出现超大型磷矿。
这座超大型磷矿来自保康县堰附近矿区,属于湖北耀之和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耀之和公司”)。该公司为腰支河村股份制企业,下辖十余家企业,包括六家磷矿生产企业、两家化工生产企业、五家水电站。如今,仅磷矿生产一项,就形成了250万吨磷矿、5万吨精细磷化工产品的年产销规模,年产值654.38+0.2亿元。
资源是矿业发展的基础。2012,12年6月,耀之和公司首次以招标的形式取得探矿权,随后委托中化地矿局湖北地质勘查院(以下简称“湖北化探院”)在此开展找矿工作,为企业提供了后备开发基地。
2012以来,湖北化探院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综合研究和初步调查。通过对鄂西磷矿聚集区磷矿成矿规律的总结和以往找矿成果的分析,并通过与企业沟通,对堰附近区域进行了优化找矿,先后完成了矿区的普查、补测和详查。
“堰附近矿区,我们* * *提交的磷资源储量为5.9亿吨,五氧化二磷平均含量为23.54%,其中4348.7万吨为ⅰ级产品,平均含量为31.80%,控制规模为5800m×2800m,单个磷矿体厚度约为12m,为典型的大矿。说起这一成果,项目首席专家唐从寿充满自豪。
丰富的磷矿资源为耀之和公司尽快开展矿山设计、将资源转化为企业现实生产力奠定了基础,也为保康县脱贫致富提供了资源支撑。更可喜的是,这一成果还被中国地质学会评选为“2019年度十大找矿成果”之一。
唐从寿说,这个成绩有明显的双重效益。
从拉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成果增加了保康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该县是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紧邻神农架林区。保康县虽然在2019年退出了贫困县行列,但是对县域经济发展并没有太大的支撑。除了利用丰富的水电资源发展小水电,磷矿开发和磷化产业仍是该县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支柱。如今,该县磷矿采选加工能力已达654.38+0万吨以上,折算能力达50万吨以上。
从保障粮食安全的角度来看,这一成果增强了我国近距离、低成本的磷肥供应能力,有利于我国粮食增产增收。长期以来,粮食主产区不适合集中在中东部地区。而我国磷资源主要集中在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地区。把这些地区的磷肥运到中东部粮食主产区,不仅会增加运输成本,甚至会因为运输不及时而耽误农时,影响当季粮食产量。
因此,湖北省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很早就把磷矿列为全省的战略矿产资源。在加强磷资源整合,提高磷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的同时,还加大了对宜昌磷矿东部及深部找矿的统筹规划。截至2019年底,湖北省通过基金和企业投入磷矿找矿资金8亿元,累计新增磷资源32亿吨,使磷资源储量上升至全国第一,保证了全国粮食生产“中央粮仓”对磷肥的需求。
在腰支河村人眼里,这块超大型磷矿意味着丰厚的收入;在地质学家看来,这一成果体现了科技创新的力量。
唐从寿说,湖北省磷矿资源主要集中在鄂西,受黄陵背斜和神农架背斜控制。鄂西磷矿床为隐伏矿床,大部分埋深1,000米,最深处达1,700米,地表为深林覆盖。在找矿难度很大的情况下,从2011到2019年底,湖北化探院在鄂西地区累计探明磷矿23亿吨,其重要经验之一就是坚持地质技术创新贯穿找矿全过程。
——开展地质成矿理论创新,指导找矿突破。湖北化探院技术人员以古构造控矿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勘查区找矿成果的综合研究,总结了宜昌磷矿的成矿规律和分布特征:磷矿主要形成于在莲沱隆起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陡山沱沉降区,分布于东西向、北西向构造带以及南部或北西向构造带的联合弧形构造带;磷块岩多发育在水下隆起带,多集中在弧形断层或北西向断层的北侧。
——开展深部钻探技术和技术方法创新,发挥好找矿突破作用。针对深井钻探工程中的种种困难,湖北化探院先后进行了钻探工艺和技术方法的创新:发明了木质钻桥(止水)装置,具有可靠、可操作、成本低的特点,既避免了金属材料桥(止水)装置插入孔内后金属残留在钻孔内的隐患,又巧妙利用了绳索取心工具;发展了抑制炭质泥岩收缩的钻井技术和反向承压水法固壁护孔技术。
此次系统勘查丰富了宜昌磷矿深部找矿理论,对鄂西磷矿深部成矿模式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项目投产后,可带动山区脱贫,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唐从寿说,相信在腰支河村“矿开在哪里,环境治理在哪里,景点建设在哪里”的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堰附近矿区的超大型磷矿也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