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哪些有害病毒?

研究进化论、寄生虫、遗传学等课题的美国科普作家卡尔·齐默(Carl Zimmer)在他的著作《病毒星球》(Virus Planet)中说:“我们的生命史其实就是一部病毒史。”

病毒改变生活,抗疫改写历史。

2020年,新冠肺炎突发的肺炎疫情将对中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严重影响。如何客观看待人、病毒、自然的关系,引起了中国文物博物馆人的思考。

铭记战争与疫情的历程,传递抗击疫情的正能量。

由国家文物局支持,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辽宁文化演艺集团主办的“启蒙——人类文明史对抗疫情”主题展于2020年6月在辽宁省博物馆举办,展期将持续至7月19。

这是一个以战争和流行病为主题的专题展览,计划在中国许多文化艺术机构巡回展出。辽宁省博物馆是第一站,包括75块展板,7本古籍,40件文物。

展览现场

“启示录——人类文明史抗疫”展览以展板展示为主,分为“影子里的同伴”、“障碍与长寿”、“新考验”三个单元。

展览选题角度全面、综合,既梳理了人类社会从农业革命到今天抗击传染病的经验,又强调社会反思,探讨了人类长期以来如何抗击传染病的复杂故事。

疫情改写了历史,改变了人类的轨迹。与自然相伴,与灾难互动,与敌为友,人类似乎别无选择,只能逃避。

“九难三灾十劫”是人类的一道坎,我们只能昂首面对,悲壮迎接。

《伤寒论》,张仲景

与此同时,古代医生也在不断探索传染病的防御和治疗。

公元219年,东汉名医张仲景撰写了《外感热病论》,书中部分内容被后人编纂为《伤寒论》,流传至今。

为了给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的展览内容,辽宁省图书馆将展出《山海经》、《黄帝内经》、《温病学》、《痤疮概论》等7部古籍,以及与展览主题相关的文物。

《山海经》

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驱魔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神灵之一。号称能杀鬼,一直被奉为神来驱除疖子。

据记载,钟馗最迟始于唐末,一直持续到明清。人们希望利用钟馗形象的魔力来驱除瘟疫。也可以看出古人对健康的重视和期待,有祈求健康平安的美好愿望。

钟馗满脸怒容。

《钟馗怒容图》为清、高所作,纸墨,长148厘米,宽67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人们希望用钟馗图像的魔力赶走疫情。在这次展览中,您可以欣赏到清代指画鼻祖画家高的《钟馗》。其中《钟馗怒容图》写于雍正六年(1728),当时高68岁。在银幕上,钟馗是顶天立地,占据着整个画面。他虽然不佩剑,但双眼圆睁,满脸愁容,足以让所有的妖魔鬼怪都感到心痛。

盛夏来临,毒虫蚊蝇滋生。古人认为这些“毒药”会带来瘟疫。在中国古代,五月患病和死亡的人数会激增,五月被视为不祥和邪恶的月份。

五月五日的端午节是这个“邪月”中最不祥的“邪日”。于是衍生出避五毒、插菖蒲、饮雄黄酒、扎彩丝线等驱邪祈福习俗。

古代人们在端午节插菖蒲,喝雄黄酒,以驱邪祈福。古人用熏香驱除瘴气,预防传染病。

三教起源寻神大全

△叙述古代民间宗教人物和神仙事迹的七卷本《三教寻神源》是清代宣彤元年由叶德辉学派出版的。

我们可以从很多文物中找到人与瘟疫疾病之间的记忆。

展览向观众介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多次出现“役”字,是“疫”字的通称。

发送医生地图

敦煌莫高窟第296窟收藏的《北周送医图》反映了请医生到病人家中送药的情景。

当时人们对瘟疫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中国古代很多医师都是从行医开始的,几乎所有的病人在要求家访的时候都会被请去珍惜。

同时,展览还展出了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复制品)。这幅画采用青绿重影工笔,生动地描绘了明代中期苏州城的美丽风光和江南百姓的市井生活。作品场景宏大壮丽。

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

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局部画卷长9.87米,有2000多人,1000多家店铺。男女药室,小儿内外脉药室,道地药材和专治内伤杂病,都是医生开的药店。从眼前高大的市场招牌可以看出当时医药的细致分工和医生的经营活动。

从古至今,很多医生、科学家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得出传染病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与“恶臭”和“污浊空气”有关的结论。

因此,在各国文化中有大量的熏香和吸烟来驱除瘴气和预防传染病。香料作为一种药物,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驱蚊、增进健康的作用。

中国古代广泛使用熏香,不仅是为了祭拜神灵和祖先,也是为了驱除屋内的野兽、蚊蝇和浑浊的空气。

在这次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不同形状和材料的烟灶。如宋代的“鸟卷云博山炉”和明代的“鹅形熏炉”都是用铜制作的;清代的“五彩通雕花烟炉”是用瓷器制作的。

鹅熏炉

房间里用香辟邪,被褥衣服都是香,身上戴着香包。《千金方》《本草纲目》等医学书籍都有治病养颜的作用。

通常在正殿使用大而重的香炉、香锥等动物造型的香薰,烧较大的香烛、香面等香品。

相对小的房间一般用小香。比如博山炉、莲花炉等。所用的香制品大多清新淡雅,如沉香和龙涎香。

黄色缎面平金和平钱包

展览还展示了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清代钱包和香包。如“黄缎平金平安过年袋”、“彩纹编织袋”、“黄土地葫芦编织袋”等。

除了烧香,古人还把香料或熏香品放在香囊和小包(皮包)里随身佩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此外,香包还具有作为装饰品的观赏价值。从秦汉到隋朝,佩戴香囊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并且有使用香囊预防疫病的医学记载。

整理中医古籍记载的防疫香囊药方,可以得出25种不同的配方。

中世纪的欧洲医生戴着鸟嘴面具来保护自己。

中世纪欧洲医生的形象通常是头戴鸟嘴面具,身穿落地长袍。这件衣服背后有很多保护性的原因。

鸟嘴面具是用银做的,因为银被认为是杀菌的。长鸟的嘴里有棉花和特殊的香料用于预防。

这种衣服类似于后来的面具、眼镜、袍服,都可以起到隔离和保护的作用。

此外,医生手里还拿着一根木棍作为手臂的延伸,用来撩起病人的被子、衣服和测试伤口,避免与病人直接接触。

1496丢勒的《患法国病的人》。

《法国病患者》表明,人们认为梅毒的出现是行星位置偏差的产物。

早期光学显微镜插图

人们对瘟疫和疾病的保护也有助于个人卫生习惯的形成。

古罗马人为了保持个人卫生,花了几个世纪才定时洗澡,但他们热爱沐浴文明。

想象中的古罗马厕所复原图

中国秦汉时期就有养生洗浴的概念,是专门为打理头发蓄而设立的休息日。

虽然这一制度自汉代以来并没有完全与梳洗的具体行为联系起来,但人们仍然长期保持着保持个人卫生、避免疾病、有益健康的观念。

在本次展览中,还可以欣赏到古代人洗手时用来舀水的青铜牌,如春秋时期的“盗乐牌”。

这种形似瓢的工具,作为古代人洗手的工具,也可以看出古代人当时就有洗手的卫生习惯。

汉代厕所模型

河南平凉台遗址新石器时代的陶质排水管等古代设施,将关注城市卫生设施建设的历史追溯到新时代。

此外,人们观察到“污水”和瘟疫之间的相关性,因此他们采取措施向城市和农田排放城市废水和废物。

避免积水腐败,一方面是农业堆肥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蚊蝇的滋生环境,防止了此类动物传播的传染病。

中国的速度与力量:火神山医院加紧建设。

武汉火神山医院2020年6月24日开业,2月24日竣工,2月2日上午验收交付。这就是中国的“火山速度”。一座总建筑面积33900平方米,床位1,000张的大型医院,仅用十天就建成并投入使用。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传染病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脚步。

随着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和医学的进步,人类不断修正对传染病的认知和对策,积累有益的经验,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措施,逐步掌握主动权。

人类在斗争中不断反思,积极应对,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