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地方戏有什么特点?

安顺地方戏是一种带面具的民间戏剧。面具在安顺地区被称为“脸子”,可以说是安顺地方戏的特色和灵魂。

地方戏是一门综合了戏剧和彩绘木雕的艺术。不同于一般的高舞台歌剧,它适合露天演出,甚至找较低的平台演出,让观众可以站在周围较高的地方观看。所以地方戏的脸一般都在额头上。农民欣赏歌舞的同时,也欣赏面孔。

脸子是地方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百花齐放的艺术花园中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面貌,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

另外,由于地方戏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什么时候跳地方戏,什么时候必须把脸封在盒子里,都有一套完整的宗教仪式和严格的时间规定,不能随便改动,包括脸的雕刻。

制作地方戏曲面具的民间艺人,开工前必须先祭神。首先,他们应该祈求神灵的保佑,赋予面具以神性。第二,要保佑他们生产平安顺利,发大财。

雕刻艺人在神龛前或屋门口摆一张桌子,供奉供品,用一升大米插上木方、阿莫斗、切肉刀等工具,然后磕头求菩萨保佑,念诵“保佑菩萨,鲁班显圣人,保佑保佑”等吉祥语。祭祀结束后,就可以开始雕刻面具了。一般都是和头盔一起雕刻,手法夸张,雕刻精美,霸气十足。

民间艺人将地方戏脸谱主要指挥者的脸谱概括为五种脸谱,即将军、将军、老兵、少将、女将军,俗称“五色脸谱”。由于民间艺人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他们的称谓也不同。在表现手法上,夸张、精细、繁复、简练、粗糙、含蓄、多变。

文用温柔的面具展现剧中足智多谋的人物。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庞统、徐庶,《隋唐演义》中的徐茂公。因为安顺地方戏只表演武术,武将面具最多,也是民间艺人最精细的作品。

几乎每个武将的面具都寄托着民间艺人对那些逝去英雄的崇拜。比如刘备、曹操、张龙。即使是反派也是丰满有力的,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衬托出正面人物的力量。

老兵的面具虽刻于一个老年,却不减当年的威风,有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伟岸。地方戏曲中有很多大将面具,坐镇指挥的英雄往往是年轻的武将,如《薛丁山西征》中的、唐四马中的、秦、罗成、李元霸、裴元庆,《薛桂仁东征》中的薛、三国演义中的吕布、马超等。

少将的脸大部分是白色的,在地方戏剧中被称为“粉脸”。他们的造型帅气活泼,充满生活气息。女将军的面具和少将一样,大多是粉脸。两者的区别主要在眼神上。男性眼睛睁得很大,女性眼睛微闭。

按照农民的欣赏习惯,武将要额头饱满,眉毛突出,眼睛饱满,鼻子凸出。特别强调要有又大又圆又鼓的眼球,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显得凶猛好斗,才会有乡土戏剧的味道。武将的眼睛大概是印象最深刻的,夸张爆炸的造型有一种令人恐惧的力量。

这些武将面具的眼球从侧面看特别明显,至少比普通人大三倍,形成一个类似鸡蛋的椭圆形。另外,黑白两极色彩的刻画,非常强烈的对比,使得一双眼睛呈现出咄咄逼人的气势。

眉毛的表情里有这样一个名词:“少将有箭,女将军有线,武将如焰。”鼻翼和眉弓是地方戏中角色表演的点睛之笔。皱眉是横着刻,竖着刻,特别是竖着刻,形成两个小肉球,是非常大胆的表现。

武将的开唇方式有很多特别的变化。有两个术语叫做“天盖地”和“地盖天”。面部皱眉,双目圆睁,鼻翼外展,上牙咬下唇,谓之“天盖地”,给人以勇猛、坚韧之感。另一方面,下唇反咬上唇,称为“土地遮天”,给人以刚正、焦虑、威严的印象。

还有刻有尖牙的面具,分为上尖牙、下尖牙和上下相对的尖牙。这是傩戏的独特产物。

脸颊的雕刻方法也很独特。武将的面部肌肉被雕刻成两个丘疹,看起来像是满脸。在女将军脸的雕刻上,农民特别反感那两个酒窝,开玩笑地称之为“泡泡脸”,认为她们是城市里养尊处优的姑娘,而不是农村人刚强有力的形象。

经过早期的写实阶段,现在下巴普遍是平的,这种大胆的选择完全是表演的需要。只展示了几个耳朵的面具,更多的面具换成了“耳朵翅膀”。

头盔和耳翼的装饰是安顺地方戏面具中最精彩的部分。盔雕可分为“盘龙尖盔”、“盘龙平盔”、“凤翼盔”、“如意冠”、“道帽”。尖盔上雕有红缨丝,高于盔顶,主要出自宋代武将。受唐代朴头之启发,平盔无缨,顶略平。

尖盔和平盔都饰有色彩鲜艳的对称龙纹。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一度成为皇帝的专属装饰图案,直到明朝才出现在头盔装饰上。安顺地方戏面具上出现如此多的龙纹,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艺术现象。

这些龙若隐若现,有序穿插,或正或横,自然排列。但民间艺人都要求这些龙要完整无缺,有头有尾。龙的数量一般是三四对,四五对,有的多达18,19。比如李世民当秦王的时候,就有18家统一的故事,于是就出现了18龙或者19龙的头盔装饰。

从大趋势来看,明清以前面具中的龙纹比较少,后来面具中的龙纹越来越多,似乎是一种竞争趋势。

“凤翼盔”多用于女将军,男将军也有凤翼盔,但只出现在关羽、尉迟恭等少数面具上,而且这两个人物在历史小说中均被描述为“丹凤眼”,李世民称“射丹凤眼者为神”。

女将军的头盔装饰往往在凤纹之上加上龙纹,用来说明她的性别身份,龙纹代表她的力量和坚韧。其他的如道袍帽、如意冠等相对简单,在繁复头盔的映衬下显得端庄大方,简单自然。

安顺地方戏的盔饰多以龙凤装饰。龙凤在我国是吉祥的象征,龙凤装饰本身就是吉祥的装饰。这些龙凤纹组成的图案也构成了其他吉祥的装饰。比如两条龙和一个圆组成的图形叫“两条龙抢宝”,两只凤和一个圆组成的图形叫“双凤朝阳”。

吉祥语的另一类装饰是民间吉祥语。比如喜鹊和蝴蝶组成的图案叫“越喜越喜”,鱼和荷花组成的图案叫“年年有余”。成的面具通常由一只蝙蝠、一个生日人物和两枚铜币组成。或者一个佛手和一个桃子组成“既长寿又幸福”。

这些中国人常用的吉尔吉斯语中的装饰图案在农民心目中非常重要,反映了地方戏曲进入民间后形成的民间色彩,也反映了民间艺术传统的审美心态。

除了龙凤装饰和吉祥语装饰,安顺地方戏中装饰的另一系列面具和头盔是星星的装饰。

安顺地方戏中的许多角色都是天上星星的后代。一般剧中人物都属于明星,在装饰龙凤图案之前尽量用明星装饰。如罗成、薛、、等,都是“白虎星”转世,头盔上要装饰白虎。有的以虎头为代表,有的艺术家喜欢雕刻整只老虎。

岳飞和秦都是地方戏曲中的“大鹏星”,他们的头盔上都装饰着一只大鹏鸟。此外,牛皋是“黑虎星”,薛丁山是“金童星”,樊梨花是“玉女星”,杨凡是“丑鬼星”。金兀术是“红胡子龙星”。为了与头盔上的龙纹相区别,这种代表“星星”的龙往往被雕刻在鼻梁上。

有些不是明星,但与剧情相关的特征也被用作装饰品。比如尉迟恭,据说是双丹凤眼,关羽也是双丹凤眼。因此,在他们的头盔上雕刻双凤,可以看作是一种饰有凤凰的男性头盔的特例。

地方戏的脸谱上色很自由。在中国的传统戏曲脸谱中,面部的色彩和图案已经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而地方戏还没有完全形成,可以由民间艺人自由想象。

地方戏的面具正在逐渐形成特定的光谱和色彩,以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表达对剧中人物的褒贬。然而,它并不完全依赖于一个特定的模型来塑造。

例如,在地方戏曲的面具中,红色代表忠诚和勇气,如关羽,黑色代表正直,如张飞,白色代表奸诈,如张士贵。红脸里面也有反派,比如金兀术。粉脸中更多的是忠义刚毅的形象,比如岳飞。而那些勇敢的少年,大多都是粉脸。

地方戏曲的脸谱色彩丰富,可以说没有不能用在脸上的颜色。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远离正常人面部的色彩,比如一些涂着蓝绿冷色的面具,表现出长着蓝色尖牙的神秘怪诞的角色,被用来渲染地方戏特有的严厉恐怖的气氛。

有时候颜色是用来表达年龄的,就像薛一样。东征时是白脸少将,西征时是红脸老兵。尉迟恭、尉迟青山、尉迟浩怀和尉迟林宝分别是黑脸、蓝脸、绿脸和白脸,这里的颜色代表年龄和资历。

地方戏面具的面部图案大多来自农村常见的动植物。民间艺人挑选身边习以为常的东西来美化自己的面具。我们最熟悉的是瓜、蝴蝶和鱼。一位艺术家在眉毛上画了鱼,这是一个大胆的创举。

这些图案大部分都是写实的,也有轻微变形的,但基本能辨认出它的原型。比如曹操脸上的小花,应该是农家篱笆上的瓜藤。当然,少数地方戏曲脸谱的面部图案比较抽象,也开始向后来的戏曲脸谱转化。

在安顺地方戏中,更加丰富多彩和有趣的是道士,小兵,小丑,诚实善良的形象和动物面具。道教面具是地方戏中最有创意的面具之一。统帅的面具是根据歌剧唱词提供的造型依据雕刻而成的,因为这些人物大多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真人。

地方戏曲中的道士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民间艺人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所以面具五花八门,奇形怪状,有鸡嘴道士、鱼嘴道士、飞碗道士、铁板道士等。这些面具有着奇怪的面孔,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小军在地方戏里经常被小朋友扮演,所以小军的面具做得活泼可爱。这种小军面具,红脸或者白脸,头上两个包子,属于正面形象。因为是正面形象,所以更好表现。还有一些小兵是负面形象,看起来会精神很多。艺术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在自己认为合适的范围内丑化。

至于小丑,这是地方戏传入贵州后发展起来的一个角色。剧本里没有台词,他们的表演全靠即兴发挥。他们的作用,就像现在舞台上的小丑,在于让人发笑,产生故事。

在地方戏的面具中,最早的小丑形象是“狞笑”,是梁缘国王手下的一个士兵形象,反映了早期地方戏传入贵州,下层敌兵被当作讽刺对象取乐的历史情况。同时也有小花和小上衣。

清代1860左右,出现了“老歪”的形象。后来小丑形象发展越来越快,出现了“好人”、“鸦片壳”、“会计先生”、“掐嘴”、“耍把戏”、“喝酒”等。简而言之,民间艺人觉得讽刺的话,可以把人物雕刻成面具。

地方戏的脸谱中也有一些淳朴善良的形象,雕刻精美。如土地、和尚、老母亲、三元李靖,这些形象大多苍老,笑容可掬,和蔼可亲。相比地方戏曲面具中主将多为凶神恶煞的形象,让人感觉亲切。这丰富了人物造型,也加深了面具的艺术厚度。

地方剧的面具里还有五彩缤纷的动物世界。地方戏曲中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动物形象,很可能与原始傩戏中驱邪赏神的效用有关。在傩仪的初始阶段,方称和十二兽。作为一部傩戏,很多东西必然会被保留下来。

最引人注目的是老虎的形象。有人说中国人的图腾崇拜主要是龙,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虎有着特殊的地位。这种现象从地方剧反映出来尤为明显。那么多“白虎星”在地方戏曲人物中的轮回,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

老虎,雷豹,地方戏面具上的胡子虎,农家门上辟邪的燕子嘴,都来源于老虎的形象。这不是偶然的巧合,但这些形象多是地方戏中的“猛兽”,像雷豹一样,能乘云而上,救人于危难。

有胡须的老虎是一种神奇而个性化的野兽。至于吞嘴,是降魔降魔的偶像。农民们把它贴在门上,希望它能镇住所有的恶灵。可见虎在地方戏中是一个被崇拜的神。

除了老虎,地方戏面具中的动物还有牛、马、猪、猴、鱼、青狮、龙,分为青龙、麒麟、金龙。动物形象是农民常见的形象,在日常生活中与农民相处。所以民间艺人把他们弄得很可爱,与其神化,不如人性化。

面具制作时,要举行庄严的“开光”仪式,将面具放在神龛上,上面涂上鸟血,赋予其神性。可见面具在地方戏中有一种神圣的神秘感。

安顺地方戏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