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纸的故乡在哪里?

夹江

日前,界牌镇夹江县16造纸蒸锅安装调试完毕,开始采用“集中制浆、统一治污、家庭造纸”的方式蒸煮造纸原料。备受关注的夹江手工造纸污染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以“贡品纸”和“大千书画纸”闻名海内外的夹江宣纸,走出了一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声名鹊起,谈往事

夹江手工造纸始于唐代,造纸户分布在县城西北青弋江两岸的茂林竹林中。明清时期进入繁盛期,全县纸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

夹江宣纸具有“肌细、油嫩、铁板(软韧)、洁白、手工(全选)”五大特点,润湿吸水性能好,墨色保留效果极佳。在清代,它的两种纸《长帘卷轴》和《方细土》曾被康熙定为“卷轴纸”和“宫廷纸”,夹江也因此被称为“蜀纸之乡”。

抗战时期,全国各大造纸产区相继沦陷,夹江成为大后方纸张的重要产区,年产量达8000多吨。大后方的大部分报纸、书籍、书画都是用夹江手工纸印刷的。

65438年至0939年,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在马村乡石岩村与大槽户石子青之子史国良商议,改革国画纸的配料,增加其白度和张力。张大千在敦煌待了三年,用的都是夹江字画纸。自此,夹江纸业在中国造纸行业获得了较好的声誉。1983 165438+10月,为纪念大千对提高夹江国画纸质量的贡献,县政府将夹江国画纸命名为“大千书画纸”,并于次年列为轻工业部首批科技保密项目。

多年来,夹江宣纸在省内外形成了成都、重庆、宜宾、卢希安、昆明、Xi、兰州、太原等八大配送中心。夹江手工造纸技师多次在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演出,令西方人惊叹不已,称其为“东方艺术瑰宝”。

在名声下继续辉煌

近年来,虽然夹江宣纸产销量减少,但马村乡仍有以徐安福、马、杨占耀为首的三家造纸户撑着“纸都”的大旗。据粗略统计,全国纸农65438+万余人,纸作坊65438+万余家,年产手工纸约4000吨。与安徽国画纸界的论争至今仍在国内外保持着良好的声誉。

夹江的造纸工业集中在马村乡,有500个纸槽,就业人口约6500人,约占总人口的50%。年造纸产值约3800万元。近年来,为了提高生产率,缩短造纸周期,纸农淘汰了原来的黄罐制浆,改为蒸汽罐制浆,加大了环境污染,影响了马村河流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既要弘扬手工造纸这一民族技艺,又要有效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市、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该县手工造纸工作。由书记、县长任组长的“夹江县马村河流域治污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镇、部门实施“集中制浆、统一治污、户户造纸”工作方案。县财政投入近300万元,将马村乡等镇现有的造纸蒸锅全部搬迁到界牌镇清江村,集中安装调试制浆。夹江杨洋纸业有限公司投资2083万元实施环保治污技术改造。集中制浆产生的废水通过管道输送到杨洋纸业进行集中处理,然后建立统一的制浆和污染控制系统。纸农分别购买纸浆和造纸。

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合作,组建技术研究团队,从事“增加中国画用纸张力,提高质量”的科研项目,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开发各种规格和系列的宣纸。马村乡造纸大户马与雕塑家马合作,将传统木刻水印运用到中国画纸上,在二尺、四尺屏风上轻印出各种仿古图案、吉祥鸟、瓦等图案,深受海内外书画家的喜爱。印屏价格比原纸高30%以上,年销量从1998的40多把刀增长到现在的5000多把刀。马村乡方沟村的陈文祥在手工纸深加工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系列“文具”纸,大大提高了纸张的档次和价格,无论颜色和图案都深受市场欢迎。

以今年省旅游发展大会、陶瓷节、建设千佛岩景区、马村水库综合开发为契机,夹江将造纸产业发展融入旅游综合开发,以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形式,促进造纸文明发展和造纸产业繁荣。与此同时,纸浆合作社的成立,联合了数万单户纸农,聚集起来打入市场,抢占造纸发展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