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从池盐中获益
运城盐湖
运城盐湖是中原地区唯一的内陆盐湖。山西人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受益于制盐。对盐业最早的记载是西周官员系列中的“盐人”一职。他是第一个掌管盐务的官员,向现王朝供应盐,用途不同,有的作为祭祀用盐,不同等级的官员享受的盐的质量也不同。
周朝就有盐官,可见在国家设官之前,盐应该已经流通了。早期的人们并不生产盐,只是从盐湖中采集天然结晶盐食用。后来盐的供应量增加,用盐的人多了,盐就散了。盐是当时最好的调味品。当我们的远祖第一次尝到咸味,那将是多么令人惊喜的事情。应该是偶然。这种意外可能有两个来源:一是古人误把湖水当成淡水,想解渴却误喝了,又苦又咸后又弃之不用,但最后古人觉得咸又好吃,就把食物洒在湖面上吃了。第二种方式,猎物死在湖里,或者不小心把食物掉到湖里,古人也是尝咸的。这是用盐的第一阶段。后来古人发现湖边的小白晶是咸的,也可以用来调味,可以随身携带,大量运输,交换货物。这是用盐的第二个阶段。第三阶段是用盐量剧增,用盐地区扩大到数百甚至数千里之外的不同民族和宗族。之后,天然盐的结晶就跟不上人的需求了,我们就会想到建床晒盐的方法。这也是古人长期观察盐结晶自然条件变化规律而采用的人工制盐方法。
有历史学家推测,中国先民的第一个聚集地就在离盐湖不远的方圆几百公里内,这可能与盐湖出产的盐有关。
盐的化学成分是钠和氯,两者都是人体必需的元素。每个成人含钠105g,氯10.5g。人体生理的必要性是人们喜欢盐的首要原因,其次才是美味的调味品。今天,人们饲养牛、羊、马和驴,并经常用盐喂养它们。当它们吃不到盐的时候,就会去舔墙角的硝土,这也是动物的生理本能。
盐湖里的盐是怎么产生的?原理很简单。当内陆湖泊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时,水中的盐分子不断浓缩,湖中的淡水转化为盐水、咸水和卤水。当含盐量达到一定浓度,水分蒸发后,盐就会结晶出来。运城盐湖年降水量400 ~ 600毫米,但年蒸发量却高达2200 ~ 2900毫米,没有地下水的补给,几个月后盐湖的水就会被蒸发掉。
运城盐湖面积130平方公里,明条岗隆起限定的湖面受水面积为235平方公里,即盐湖只有不到湖面面积两倍的小面积地表水补给,如此小的受水面积难以形成如此丰富的盐源。
涑水河流域面积5774平方公里。除盆地下端外,大部分地下水补给盐湖,低于涑水河入黄河的地方,所以盐湖地下水受纳面积可达4300平方公里。地下水保证了盐的来源永远不会枯竭。
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测定,人们在湖底采盐留下的盐板层下腐泥中的碳最早年龄为4653±87年。这证明人工大规模采盐的时代应该始于夏朝(公元前2070年,距今4080年)。据史料记载,最初的采盐是用人工打捞的方法,将自然沉积在池底的盐捞起。但是自然沉积的速度跟不上人们需要的量。直到唐代才发明了“耕边浇晒”的方法,即在湖边的平地周围筑堤,用人工抽水的方法把湖中高浓度的盐水吸上来,让它被太阳晒干,以获得盐分。这种方法可以提取一英尺深的卤水,并在5 ~ 6天内收获一批盐。自唐代发明这种方法以来,人工盐田的面积日益扩大,年产量不断上升。到了宋代,盐的年产量已达36000吨,即日均盐100吨(654380+100000公斤),可见产量之高。历史上最高年产盐可达654.38+0.44万吨。
盐湖聚集了运城盆地大部分地下水中的全部盐分,保证了中原人民的用盐需求。东部地区靠海盐,西部地区靠井盐和塘盐,中原地区主要靠运城盐湖的盐。
晋国在春秋时期崛起,成为中原的暴君。盐湖的利润是一个重要因素。同样,楚国在南方的崛起也与东方海盐的利润有关。最初,盐池是开放给人们捕鱼的。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从民利中征税,盐税成为国库的重要经济收入。到了盛唐时期,运城池的税收可以达到全国税收总额的四分之一。可见运城盐税对国家的重要。中国著名的关公出生在靠近盐池的解州。起初,他也以走私盐为生(避开官兵的看守,走私盐出口)。后来因为反抗压迫,杀了人才,逃亡江湖,在桃园结义。
人们感谢上帝赐予盐池巨大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盐池庙建在池旁,以供奉黄帝时代的盐臣盐神。同时崇拜太阳神,他是晒盐的开国元勋;也是献给风神的,因为冬天气温低,一池盐水二三十天才能干。初夏南风来,天气暖和,盐产量才能上去得快,5 ~ 6天就能得一池盐。此外,在南风的爱抚下,风将池水中的盐搅拌均匀,使盐结晶更加顺利。冬季强风过猛,池底出现富含硫酸镁的淤泥和苦卤,降低了盐的质量。所以只有南风轻轻吹,才会对盐业有利。传说舜帝坐在池北的云冈上,抚着五弦琴,唱着《南风之歌》:“南风能解除我国人民的焦虑;南风一吹,可以富民。”“愁”是悲伤和痛苦的意思。南风来了,人的生活就会开始走出悲伤。“福”是富裕的意思。当南风在适当的时候吹起,它能丰富所有人的财富。这是舜帝亲民爱民思想的体现。
2.池盐推动化学工业
根据卤水的成分,金属离子主要是钙、镁、钠、钾;阴离子主要是碳酸根、硫酸根和盐酸根。随着池水浓度的上升,白云石首先结晶,然后是石膏,然后是盐,然后是芒硝,最后是天然碱。
在运城盐湖中,除了大量的盐之外,还有许多石膏和芒硝的沉积。芒硝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是制备硫酸钠、硫酸铵、硫化碱和硫酸的主要原料,用于玻璃、制盐、造纸、人造纤维、染料和医药冶金部门。新中国成立前,民营企业曾试图从盐池中开发提取芒硝,但因种种原因未能成功。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建立化工厂,生产芒硝、硫酸钠(芒硝脱水后的商品名)、硫化碱、溴素等多种产品。70年代以前以盐为主,70年代持平。70年代以后,芒硝、元明粉等盐的化工产值超过食盐,成为盐湖的主要产品。到本世纪初,作为我国的出口商品,运城盐湖的元明粉产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70%。运城盐化工龙头企业南风集团将业务拓展到欧洲,在欧洲建立化工厂,在西欧开发盐池。
河东县盛产食盐,不仅作为食盐的主要产品,还带动了交通运输业。为了把盐运到中原广大地区,需要专业的运输队伍。所以从隋代开始,明条岗北侧的平行盐池就修建了耀县运河。一是疏干保护盐池,二是用船代替人力扩大运输能力。最后把以运盐为中心的小城扩大到运城,把原来的安义、解州两个县级单位吞掉,建运城县,直到运城市。
伯乐在盐池南部看到千里马曾经运盐,就把千里马救了出来。这就是“伯乐香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