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史
婚姻在古代也叫“昏婚”或“昏因”。在中国古代婚礼中,男方通常在黄昏时去女方家迎接新娘,而女方则随男方外出。这种“男昏女迎,女因男来”的习俗,就是“昏因”一词的由来。换句话说,婚姻是指男人娶女人的过程。
在西周时期,男人三十岁结婚,女人二十岁结婚在中国是很普遍的。古人认为,三十岁的男人强壮,可以做父亲,二十岁的女人成熟,可以做母亲。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理知识认识的提高。此后历代对结婚年龄的规定逐渐减少。春秋时期,齐桓公规定男人30岁结婚,女人15岁结婚。
汉代规定未婚15年以上的妇女缴纳5倍的税,迫使人们早婚,以至于很多父母不知道如何抚养教育孩子,导致婴儿死亡率上升。西晋规定,女子年满十七岁,父母不娶,由地方官和史家选定。北周时,男十五,女十三以上。唐初,为了缓解社会矛盾,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并放宽了婚龄。规定20个男的结婚,15个女的结婚。此后,从宋朝到清朝,法定结婚年龄一直是男性16岁左右,女性14岁。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劳动人民也需要劳动来维持生活,所以在历代统治者的压力下逐渐接受了早婚政策,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早婚早育的传统心理状态。在中国西周以前,有一个非常严格的不与同姓结婚的习俗。它顺应了人类婚姻从群婚到一夫一妻制再到消灭血缘婚姻的历史趋势,是中国婚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在古代,皇室的婚姻可以说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首先要“门当户对”,但皇帝只有一个,不可能有两个皇族,只能求英雄之家。
比如汉武帝时期,长公主想结婚,但是很难找到对象。结果他选择了当时军威最高的将军卫青,而卫青在成名之前只是为长公主驭马的马前卒。与皇帝“亲家”,在我国的历史上,有一个人非常有名,他就是后周的杜。
他们生的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三个皇帝。一个嫁给了后周皇帝,被封为周武帝;一个嫁给了文帝,生下了杨迪;与唐高祖结婚的父亲生下了唐高祖。同时,他有这个荣誉,而且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