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献中有哪些关于凸面镜成像的记载?
凸面镜是光线的发散镜,它形成的像必须是正立的、缩小的虚像。所以《墨经》第二十三条只用“剑团,景宜”四个字概括其成像规律。《经说》:“镜:镜近则镜大,景大;它的距离小,风景也小。-而且一定是对的。场面太正面,所以是一招。”讲正象的大小和物距的关系是正确的。正因为凸面镜可以缩小成正象,一面小小的凸面镜就可以看到很广的景物,所以古人常常把摄影用的铜镜做得微凸。1976河南安阳出土的一面商代晚期铜镜,镜面略呈凸状,可见凸面镜的历史非常悠久。正如北宋苏轼所言,“镜有微凸心”,“照小人,古镜皆然”。但从古代到北宋,两三千年后,人们大概因为凸面镜成像的像差比平面镜大很多,甚至把凸面镜的镜面磨平了,而忽略了它的优点。沈括对此有一段很感慨的话:“古人铸镜,大镜平,小镜凸。镜子凹的地方大,凸的地方小,小镜子容不下所有人。所以,如果是微凸小的,可以容纳所有人。还是测量镜子大小的问题,增加损耗,往往让人看起来和镜子大小差不多。此作巧妙聪慧,后人所不能及。比古镜好,而且都是打磨平整的。此师旷伤知己。”
潜望镜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