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毛笔是如何发展的?
这把“白马作”毛笔,直径0.6厘米,笔尖长1.6厘米,总长23.5厘米,正好是中国长度单位的一尺,与王充在《论衡》中提到的“一尺笔”的长度一致。“白马”笔筒由竹子制成,中空,浅棕色,精细均匀。
“白马作”笔的中下部刻有“白马作”二字,A法工整,体现了当时“物名”的手工业管理制度。“白马”是制作这种毛笔的工匠的名字。
“白马作”毛笔笔头有轻微的压痕,笔头覆以黄褐色软毛,笔芯和前端采用紫黑色硬毛,刚柔并济,富有弹性。已经完全符合古人对好笔的四大要求,即“笔之四德”。这种毛笔非常适合在竹简上书写,制作方法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毛笔相同。杆的前端是中空的,可以容纳笔尖,外面绑着铁丝,要上漆加固。整体的毛笔造型与后世的毛笔并无不同,这种毛笔对汉代的凹版雕刻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
汉代官员常将使用后未经蘸墨或洗涤的毛笔末端水平插入头发或冠中,以备随时取用,俗称“白笔”,所以笔杆顶端通常较细,便于插入。同时,崇拜者经常在头上放一支笔以示尊敬。时间长了,这种习惯就成了一种风度。
这种文人的习俗,战国时期就有了。出土时“白马书”毛笔的位置正好在墓主人头部的左侧,这也说明了他下葬时毛笔就在头上,可以印证汉代官员“书法”的习俗。
汉代著名发明家蔡伦改进纸张后,当时的制笔方法有的用兔毛、羊毛,有的用人发。可见汉代的制笔软硬兼施,也是早期的双重性毛笔。
到了汉代,人们逐渐注重毛笔管的质地和装饰,也有人用金银装饰,使毛笔更加美观。与此同时,汉代隶书逐渐成熟,碑体大字隶书盛行,蔡伦造纸术的发明和东汉造纸术的发展要求毛笔的形制更大,表现力更丰富,这些都对汉代毛笔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另外,在汉代,有一篇专门赞美毛笔的文章。汉代文学家蔡邕在《笔赋》中称赞毛笔:
只有约翰出生的东西是冬天里一只狡猾的兔子生的。
根据文献记载,朝廷每月都要支付一大笔钱。汉代古籍记载:“尚书令、傅每月赐一大对红烟斗。”红色管道的确切尺寸不得而知。从出土的实物可以看出,汉代的毛笔沿用了老方法,一种是将笔尖放入空腔内,另一种是将笔头劈成几块来夹住笔尖。
江苏省东汉墓葬中出土了一些毛笔。其中一个有4.1厘米长,但管内储存了2厘米。一半的刷毛放入腔内,这是汉代大料小笔的特点。一是由于技术的限制,因势利导的使用了紫豪的特点;再者,为了增加前尖的弹性,笔尖较短,前颖自然更突出,更有弹性。
同样在这座汉墓中,还出土了一个用长竹筒制成的笔筒,整支笔都可以放入笔筒中。这种刷子的制作应该说是非常精细的。刷子浸入水中,头发能自然张开,上下左右轻轻旋转能自然开合,又尖又圆,都是极好的。
两个笔管都是木质的,上下粗细一样。聚颜笔的天然木色,自然纯净,没有任何修饰。鲜艳多彩,手感舒适,玩久了不油腻,越用越顺滑。这种短粗的造型一直影响着后唐,唐代著名的鸡距笔可谓是这种造型的极致典范。物极必反,短粗形在唐末逐渐改变。此外,汉代的毛笔逐渐重视笔管的质感,也有金银装饰。
可见汉代的笔的造型和装饰越来越精美,已经远远超过了实用价值,毛笔也成为了一种精美的工艺品和地位的象征。这种技术倾向对后世影响深远,后来达到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