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在救灾减灾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明朝和清朝都把北京作为他们的首都,并扩建了元朝的大运河。明代通惠河大坝的修复和通航;1411年,会同河扩建改建,文水河改道入王楠湖。利用王楠湖的有利地形,修建了王楠水缸,十分之七的水向北流,十分之三的水向南流,解决了汇通河的水源问题,增加了51船闸。为了保护运河免受黄河洪水,避免黄河360里航行,明朝先后于1528 ~ 1567、1605在山东省济宁市南阳镇以南南四湖以东开河440里,使原来经沛县、徐州进入黄河的泗水运河路线(现除此之外,为保证运河航行安全, 修建了洪泽湖大堤和高邮湖周边运河西大堤,在运河东大堤上修建了水闸,调节运河水位。 清朝在黄河以东1681至1688,罗马湖以北至淮阴仲恺河、皂河约200里,北有韩庄运河,南有锦里运河,使运河航线与黄河完全隔断。明清规定运河油轮载重量为400石。明代水车吃水不得超过3尺,年运水量约400万石。清代规定水车吃水不得超过3尺5寸,年运水量约400万石。

1855年,黄河在河南通化腔决口,夺取山东大清河,大运河自北向南停航。清末民国时期,有过几次治理运河的举措,但都没有付诸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建国后,1953和1957先后修建了江阴船闸和杨柳青、宿迁船闸,开始了古运河的恢复和扩建。1959后,结合南水北调工程,扩建了徐州至长江400多公里的运河段,使运河年通过能力达到近2000万吨,扩大了沿岸灌溉面积和排水面积,保障了何丽霞地区15万亩农田和800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取得了各种效益。

目前,京杭大运河济宁以北段由于水资源不足,未能发挥航运效益。济宁以南至杭州,已建成通航台阶16座,其中大型船闸12座。运河及其沿岸河湖相继被闸门控制,汛期调蓄泄流,枯水期补水。从长江到北方的调水工程已经初具规模。徐州以南河段,年过闸船舶吨位达到654.38+0370多万吨,年货运量达到5500万吨。为了适应货运的快速增长,济宁至杭州运河的扩建和续建工程已经开始。将进一步加深拓宽航道,建设复线船闸,沟通运河至钱塘江航道,扩大港口吞吐量,使运河单向吞吐量达到3500-4000万吨,承担每年6543.8+亿吨的货运总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