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大迁徙是什么?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从未停止。人口流动的原因有很多,如政府组织的强制迁移、官员携家带口前往定居、天灾人祸导致的自发迁移等。最后一种更常见。历史上中原地区的每一次重大政治变革,都会导致人口大规模南迁。最大的三次难民潮发生在西晋的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晚唐五代的战乱,北宋的靖康之乱等动荡时期。

西晋建立后,司马燕让司马氏家族的所有子弟为王,共享赋税,有的同姓王甚至统率中央军。武帝的继承人金晖迪是个白痴。皇后与皇太后争权夺利,导致八皇子(王汝南梁、魏、赵、、长沙王瓦、河间王、岳、成都)争夺皇位的混战,争夺16(公元291-306)。这给了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的机会。永嘉五年(公元365,438+065,438+0年),匈奴攻陷洛阳,攻陷怀帝,烧杀掳掠兵士,杀贵族士绅三万余人,南渡晋朝,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中原人民越过淮河南下,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随着东晋政权在南方的建立,北方的人口更大规模地向南方迁移。到刘宋初年,人口已近30万,达到90多万,占当时南方总人口的1/6。大量难民涌入巴蜀地区,大量巴蜀土著逃往荆、湘地区。“荆州流民十余万”,为南方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江南“烧水”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向集约型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土地利用率。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发生在唐安史之乱之后。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天宝十四年(755年),身兼三镇使节的安禄山和搭档史思明发动叛乱,黄河流域再次遭到严重破坏。少数民族在唐朝准备空虚的同时,驰骋中原,大量迁入。唐末五代时期,少数民族与地方割据势力争权夺利,百姓生灵涂炭,家园被毁,不得不背井离乡,在远离政治中心的相对稳定的南方寻求安身之地。这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时期。据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估计,安史之乱引起的我国第二次大规模人口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人口的分布格局,使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人口,我国人口地理区划的中心首次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1127北宋靖康之变和宋朝的南渡,导致了中国人口迁移的第三次高潮。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使社会潜伏着“积贫积弱”的危机,辽、夏、金等少数政权虎视中原。秦宗景康二年(1127),在金军的强力进攻下,回纥、秦相继被俘,北宋灭亡,这就是“景康之变”。康王赵构逃到临安(今杭州)宣布登基,建立南宋。北方广大沦陷区的人民无法忍受金朝贵族的统治和民族压迫,被迫举家搬迁。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大量未开垦的耕地吸引了全国各地渴望安居乐业的人们。大批皇亲国戚、官员、学者涌向南方的镜湖、浙江等地,回归南宋。于是,建言(1127-1130)之后,居住在湖南、江苏、浙江、湖南、湖南、福建、广西、北流的人遍布各地。到了这个时候,随着北方大量劳动力的南迁和先进的垦荒技术,原来的“蛮荒之地”大部分都变成了“鱼米之乡”,南北在风俗习惯上融为一体,南方经济强于北方的局面已经完全确立。

总的来说,这三次人口南迁都是由战争引起的;迁徙的人数多,阶层广,从皇室贵族到僧尼农民;他们分散在湖南、浙江、广东、广西甚至海南。黄河流域原本是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也因此成为政治野心家的关注点。对于每一次南迁浪潮中的大多数人来说,虽然思念故土,但一旦享受到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便安心在南方创业、繁衍,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民族的融合与团结,衍生出有品位、有活力的江南文化;甚至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南北人口融合也提高了中国人的遗传基因,使中国长期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