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人物的理解

秋瑾(1875 ~ 1907),女,原名闺瑾,小名玉姑,本名玄青,本名,浙江(今绍兴)人。1896遵照父母之命,嫁给了湘潭富绅之子王庭筠。她随丈夫生活在北京,目睹了民族危机和清廷的腐败,决心投身于救国事业。1904年赴日留学,与陈谢芬成立爱情会,与刘道一等人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倡导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权。1905年初,回到家乡结识蔡元培、徐锡麟,加入光复会。7月再去日本。9月入团,当选为评部委员、浙江主盟委员。1906年初,因反对日本文部省颁布的《清朝禁止留日学生规则》而回国。中国公学在上海建立,以容纳从日本回来的学生。次年,《中国妇女报》创刊,倡导女权,宣传革命。他到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系党,打算响应平六一起义,但未果。继徐锡麟分头筹备在浙皖两地同时举办活动后,又被选为大同学堂督学,往返于上海与杭间之间,联络沪浙两军与会各方。(转载自第一模特网站,请保留此标记。)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掌管协会。计划7月6日在浙江和安徽同时起义。7月3日,65438+因泄密被抓,15在绍兴玄亭口平静离世。后被朋友收藏,葬于杭州西湖西陵桥边。1912 12 2月9日,孙中山祭奠秋瑾墓,并写下挽歌:“江户雅丹臣,重君臣,赞盟;亭台洒血,耻于招侠女魂。”1916八月16-20孙中山和宋庆龄到杭州拜谒秋瑾墓。孙说:“光复前,浙江第一人邱女士也加入了同盟会。今秋,王女士不会重生,但‘秋风秋雨悲’这句话,永远不会忘记。”1942年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一文中,称赞这位烈士是“最高尚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朝在秋瑾题写了《烈士革命史记》。1979年8月,宋人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作品及诗文,以名句‘秋雨忧民’,能跨马扛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名垂千古。”该书编为《秋瑾文集》。

一个故事

秋瑾的家庭封建主义很强。她爷爷和父亲都当过官,张口闭口都离不开封建礼教的陈词滥调。到秋瑾十四五岁的时候,他已经雄心勃勃,才华横溢。他喜欢读关于梁红玉和穆等女英雄的故事书,并决心为像她们这样的妇女争光。有一天,秋瑾的堂弟们来和大人玩说话。姐妹俩都恨自己是个女孩子,没有地位,没有自由,像笼中鸟。秋瑾越听越觉得委屈。他气愤地说:“女人的智力不一定比男人差。只是因为女性没有读书的机会,缺乏独立谋生的能力,所以才会被男性欺负。我们应该下定决心变得强大。”这件事不知怎么被秋瑾的父亲知道了。他哭丧着脸,把秋瑾叫到身边:“你读过《女诫》吗?还记得吗?”“我不仅看《女诫》,还看《史记》、《汉书》。”秋瑾平静地回答。“嗯,看这么多书干什么?没有才华的女人是美德。这句话你忘了吗?”“能写女诫,编汉书的班昭是个女的!蔡文姬、谢道韫和李清照都是才女。如果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汉书就不编了。"父亲没想到女儿敢当面顶撞他,正要发脾气,一个丫环进来说:"舅舅来了。"他一站起来,摇了摇袖子,急忙去迎接客人。秋瑾望着父亲的背影,不服气地嘀咕:“错了就是错了。发脾气能让人受得了吗?"

秋瑾去世已经100多年了,世界变化很大。今天的中国,不再是血与火的革命斗争。但秋瑾精神仍然具有时代意义。

评估:

首先,她对人民和国家的关心,对祖国的独立和富强的关心,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用鲜血唤醒人民,是一种火热的爱国主义。今天,我们的发展之旅也充满了困难和风险,因此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充满忧患意识。因此,我们需要弘扬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其次,一百年前的旧中国,封建礼教的黑暗统治是如此顽固。作为一个千百年来生活在封建礼教中的被压迫女性,她敢于打破自己曾经站立的陈腐社会环境,打破自己的思想牢笼,打破封建精神的枷锁,崇尚真理,追求光明,崇尚共和,坚持男女平等。这种敢于把自己从旧思想旧习惯中解放出来,是一场大胆创新的思想解放运动。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解放思想。因此,我们应该学习秋瑾,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三,面对腐朽的社会,她满腔热血,正气凛然。为社会正义奔走,直到平静的死去。她的骑士精神是正义的化身。当前,我们也应该把社会公正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价值。现实社会中,黑暗依然存在于阳光之下,一些恶势力和腐败依然在滋长。我们应该学习秋瑾的勇敢精神,为社会正义而奋斗和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