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口的演变历史

据上海市档案馆研究员马长林介绍,上海开埠前,苏州河一直叫吴淞河,但上海开埠后,外国人发现可以从这条河乘船到苏州,所以叫苏州河。但中国官方资料一直称这条河为吴淞河,所以吴淞河这个名字一直没变。但按照习俗,吴淞江上游叫吴淞江,以北新泾为界,当地人也这样称呼,而北新泾以东的吴淞江下游,进入上海市区,上海人称之为苏州河。

有人误以为吴淞江(苏州河)是黄浦江的支流。它是上海第二长河。谁知道这是本末倒置。事实上,吴淞江比黄浦江还长,是上海最大的河流。而且黄浦江本来是吴淞江的支流,现在吴淞江并入黄浦江,不是黄浦江的支流。

明代以前,吴淞江是太湖的主要出海通道,黄浦江是其支流。当时吴淞江下游一般从北新泾经曹杨新村至坛子湾,再与秋江路相连至东北的秋江码头,再沿复兴岛北部黄浦江流出大厝浦口(后改名吴淞口)汇入长江。当时黄埔最初是经由上海浦(今虹口港)流入嘉兴路桥附近的吴淞江(此处曾称黄浦口)。

明初,由于吴淞江淤积严重,黄浦江口被堵。当时户部长夏元吉在吴淞江南北两侧疏浚支流,将太湖水改道入六合河、白松河直接入长江(“扎淞江入刘流”),并在上海县东北部(即今天黄浦江白渡桥外至复兴岛一段)疏浚范家浜,使黄浦江从复兴岛向西北流至吴淞口入长江。从那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