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衣之下》中严嵩的最终结局和历史的真实结局有出入吗?
一、严嵩简介
严嵩(1480三月三?65438+May 10,566),字钟伟,号棉安、揭西、分宜等。,出生于江西省袁州府分宜(今江西分宜),祖籍福建邵武。他是明朝的政治家和权臣。
弘治十八年(1505),明孝宗进士,礼部迁尚书,翰林院学士。嘉靖二十一年(1542),六十三岁入阁。他加了邵父,也是太子姓,是正殿大学士。后来,他被改成了少师和华盖店的大学生。嘉靖二十七年(1548),谗谤夏衍,后任内阁首辅,专事国政近十五年。
二、严嵩的功过
严嵩之所以被后人评价如此之低,一多半是为了替当时的嘉靖皇帝背黑锅。严嵩执政的时候是嘉靖中后期,嘉靖皇帝已经不像继位之初那样英明勤政了。当时嘉靖常年痴迷修道,好恶无常。付伟很有自制力,用皇帝的心思玩弄大臣们,大臣们都很害怕。他陪着国君,每天都在生命的深处,不敢窃权。
严嵩不过是嘉靖皇帝在大臣中设下的一个靶子,吸引他们的火力,让皇帝躲在幕后,控制大局。所以严嵩及其追随者所做的坏事,比如诬陷忠良,很大一部分都得到了嘉靖皇帝的默许。至于明朝提到的严嵩,只知道逢迎,不敢谏。其实严嵩不敢谏,其他大臣也不敢。嘉靖皇帝对官员的苛刻是出了名的。以嘉靖的脾气,谁敢违拗他,别说严嵩,就连同朝的徐阶、高拱等所谓忠臣都沉默了。
严嵩执政期间做了很多事情。他眼光独到,掌控全局。面对国家金融崩溃和南北两线战争,他艰难地支撑着这场危机。在北方采取贸易、互市交换、分化等措施,暂时安抚鞑靼人,确保九边平静。
在南方,为了平定敌人,大力支持东南总督胡宗宪的政策,支持胡宗宪编练新军。正是在严嵩的支持下,胡宗宪才能大胆地推行自己平定倭寇的策略,为最终平定倭寇奠定基础。
当然,严嵩绝不是好人。他与他人勾结,镇压政敌,特别是他的儿子严世蕃,好色,聚敛钱财,骄横跋扈。他在严嵩的20年间,靠卖官卖衔发财。最终,严嵩也落在了儿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