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简介。

现代人物的中文名:蔡廷锴。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罗定

出生日期:1892四月15。

死亡日期:1968年4月25日

职业:军人。

毕业院校:第二国防军陆军报告厅。

主要功绩:“一二八事变”后领导十九路军揭竿而起反抗日军;中国革命委员会领导人之一。

故居:罗定市罗京镇蔡廷锴故居。

军衔:中华民国陆军上将

(历史lishixinzhi.com)蔡廷锴笔下的人物都在他们的生活中

裁缝参军1892,15年4月出生于广东罗定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9岁时,蔡廷锴去邻村的图书馆学习。蔡廷锴在母亲突然去世后被迫辍学。

13岁的蔡廷锴,过早地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忙的时候就和姐姐一起干活,闲的时候就和爸爸一起学裁缝。生活的艰辛培养了蔡廷锴倔强的性格和强健的体魄。随着年龄的增长,蔡廷锴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欺凌,清朝割让土地、丧权辱国的赔偿,常常让他心生怨恨。蔡廷锴把《三国演义》看了又看,爱不释手。他相信有一天他会像赵子龙一样驰骋杀敌报国。1908年9月,蔡廷锴与当地农妇彭结婚。

1910年,新军来到罗定县城,蔡廷锴以外出为他人缝制衣服为借口,瞒着父亲和妻子,加入了新军。

蔡廷锴在四次参军后被迫离开。1918年,他在李耀汉的赵部队陈营当了排长。1919年,赵军队解体,陈营改为部的国防军队。蔡被选派到国防二军馆学习一年。

1920年,蔡廷锴所在部队编入护国军第二军陈营,同年8月入此军武校,次年9月毕业。1922年,蔡廷锴调任粤军1师3营11连连长,经陈介绍加入中国。同年5月,参加第一次北伐,在江西行军50余公里,攻占新丰城,荣立一等功。1924年,应孙中山大本营第一营长邓世增之邀,任该营连长。同年,率部至郁南县各镇,平定桂军刘昱杉、陈天台叛乱,不久,接任邓世增营长。1925年,参加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和平定刘震寰、杨希闵叛军的战斗。5438年6月+10月,率部在开平县丹水口与邓本银叛军激战三天三夜,缴获敌军枪支千余支。1926年7月,升任四军10师28团团长。5438年6月+10月,率部北伐,参与围攻武昌,率先攻下武昌城内宾阳门。年底,任十一军二十四师副师长。第二年春天,他被提升为师长。

1927年七月北伐前后,蔡廷锴及其部下归叶挺将军指挥。8月,参加中国领导的南昌起义。很快就离开了起义队伍。1928年,琼崖红军被“围剿”在海南岛。在此期间,他还参加了当地的土匪。

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蔡廷锴领兵助蒋作战,战功卓著。蒋介石将蔡廷锴、蒋光鼐师团扩编为19路军,任命蒋光鼐为19路军总司令,蔡廷锴为19路军军长,奖励1万元,蔡廷锴本人特别奖数万元,二等保定章一枚。1930年8月,南京国民决定成立十九路军,任命蔡廷锴为副军长兼军长。

1930年底,蔡廷锴奉命参加中央苏区“围剿”。部队到赣州时,蔡廷锴回忆,北伐时他就驻扎在这里,于是去四方面军烈士陵园祭祀。到了兴国,蔡廷锴看到乡亲们一起逃难,深感痛心,与北伐时百姓对他们的态度大相径庭。1931年初,19路军进入江西,参加中央苏区第二次、第三次“围剿”。8月高兴圩战役,19路军和红军均被击溃,蔡廷锴亲自率领手枪营进行反击,才击退红军围攻。

淞沪抗战1931年11月,十九路军奉命部署守卫京沪沿线。65438+第二年10月下旬,日军企图占领上海,要求十九路军后撤15km。* * *当局打算同意日本人的要求,并派军政部长何·向蔡廷锴转达此事。蔡当即拒绝。他多次表示,上海是中国的领土,十九路军是中国的连队,有权保卫上海。如果日军胆敢进攻,我军决心迎头痛击。65438年10月28日,日本侵略军悍然进攻上海。蔡廷锴下令反攻,并由蒋光鼐和戴戟联名上书,通电全国,表达“不死心”的决心。不久,他写了一首诗来表明自己的意志:“军马不顾我的忙乱来到这里,身心俱苦,家书寄了两年,誓不还,除非扫敌。”

当时的十九路军和后来赶到的第五军只有四万多人,以轻武器为主。蔡廷锴率领十九路军,与六七万配备飞机、军舰、坦克的侵华日军血战33天,迫使日军四次易手,死伤万余人,无法攻占上海。从此,蔡廷锴赢得了全国人民、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的支持和爱戴,被誉为“一代巨星”、“抗日民族英雄”。战后被南京国家* *授予* * *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