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如何影响后世?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思想体系百花齐放。春秋战国时期,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争鸣,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儒墨道法家,兵家历来是民族之本,但单一的思想无法推动历史的齿轮,所以历代哲人的哲学思想和理论才能让中华民族在滚滚历史中前行。他们对宇宙、社会、人生的各种思考和理解,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和品格。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思想流派。诸子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和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各派既阐述了自己的主张,又相互争论和批判,相互吸收合理成分,有力地推动了一个思想文化社会的发展。首先,所谓“百家”,主要包括儒、墨、道、法四家,其次是阴阳家、圣人、著名学者、军事家、小说家等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不同的知识分子流派。春秋战国时期,是封建地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阶级与阶层之间的斗争是复杂而激烈的。代表各个阶级、阶层和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试图按照自己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和社会进行解释或提出见解。他们著书立说,收徒济世,广泛交谈,相互争论,于是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变革。学术和学者在剧烈的社会震荡和历史的夹缝中获得了相对充分的自由。实质上,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可以和欧洲的文艺复兴相提并论。自孔子以来,私塾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逐渐形成不同的流派,齐头并进,相互批判。这就是所谓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儒、道、墨、法四家政治理念鲜明,对后世影响巨大。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百家争鸣的“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孔孟之道,就是儒家。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理论,以孔孟为代表。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思想的核心是礼和仁,其中的仁学使儒家思想突破了旧传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孔子所说的仁,包括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立场、理想人格,后来被提升为人情的日常和每个个体的内心意识。孔子的学说被孟子和荀子继承和发展,并被后世不断修正,成为在中国具有普遍和长远影响的学说。孔孟之道对现代社会有重要影响。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也可以说更远,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遇到不公平待遇时,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面对亲近的人应该掌握怎样的原则,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处理好人际关系?《论语》教给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规矩。这些原理看似简单,这些方法有时在原理上也有一定的灵活性。简单来说,它告诉我们的是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的分寸。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学而不厌,不悔于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人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等。这些都对今天的教育有指导作用,发展成为国民教育、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老庄思想,也就是道家思想。是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二所大学,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的学说在中国的生活方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庄子则主张追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老子又称《道德经》,讲人“道”,辩人“道”,教人“道”。1891年,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一位出版商问托尔斯泰,世界上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对他的影响最大。他回答说,他在中国受孔孟影响很大,而他受老子影响很大。由此可见老子的影响力。政治家也很喜欢老子。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第60章)也就是说,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炸一条小鱼。慢慢煮,要自然,不要翻得太多,否则鱼会碎成碎片。据说一位美国总统很欣赏老子的这种智慧,他在“国情咨文”中用它来指导自己的经济政策。科学家也喜欢老子。著名物理学家汤川秀树说过一段关于老子的话:“早在两千年前,老子就预见到了今天人类文明的局面”,“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写下了《老子》这部奇书。无论如何,令人惊讶的是,生活在科学文明发展之前的时代,老子怎么会对始于近代的科学文化做出如此严厉的指责?”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当然,哲学家对老子更感兴趣。西方哲学家对老子评价很高。黑格尔将老子的思想与欧洲人祖先的哲学相比较,认为有重要的相似之处,“有点像我们在西方哲学之初所做的”。黑格尔很尊重老子的哲学,把它当做人类哲学的源头,就像希腊哲学一样。墨家学说是由墨子创立的,在战国时期与儒学并称为两大“杰出学派”。墨子特别强调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建立了自己的“兼爱”理论。墨家的贡献不仅在于思想理论,还在于形式逻辑和自然科学。在几何上,墨家论述了杠杆原理,力与运动、重量的关系等等。墨家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如借鉴墨家“兼爱”思想,要求人们平等相爱,互相帮助,突出互利互助精神;如果从墨家的“尚贤”思想来看,这个“贤”主要是指有道德、有知识的人才,这种道德价值取向对鼓励人们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成为圣人有积极作用;如果借鉴墨家的“节俭”思想,还是中肯的,值得提倡。法家宗师韩非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现在我们可以把法家的理论核心简化为法律、政治和审时度势。适用于个人和集体的创业和行为,依法进行正规经营,必然受到法律保护。在规章制度面前不偏不倚,但必要时使用政治。如果制度解决不了,就要用权力灵活适当地解决。大局要想稳定发展,就要审时度势。人们常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不要盲目蛮干。如果鲁莽行事,不仅会迷失自我,有时还会害了集体。战国时期,法家提出了“法治”的概念,演变为今天中国的“依法治国”。法家也反对保守复古思想,主张积极进步,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总是在前进的,法律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遵循旧的规则是不可行的。法家的历史观是一种进化的历史观。法家的这种观点说到底就是不墨守成规,主张创新,而创新的条件就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原因、状态和趋势,找出其发展的规律,然后做出相应的决策。兵家是先秦时期研究军事理论和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兵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不同时期相互征服的产物,以孙子、孙膑为代表。兵家思想自诞生之日起,就因其实用性而受到历代兵家的推崇,影响了中国两千五百多年。虽然有起有落,但从未泯灭。军事家对制胜、带兵、战略战术都有独到的见解。对战略的论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兵家管理思想中最丰富的一个方面,它揭示了许多在今天仍然必须遵守的规律性原理。很多名言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管理格言,比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百战不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远攻”,“攻其不备,出其不意”,“避实就虚”。“兵贵和平,则万众一心”,“三军一将胜”,“三军可夺空,将军可夺心”,“紧紧抓住敌人的机会,迅速加以利用,屡攻不下,出其不意”(2)等等。这些著名的军事家的管理格言所运用的一些基本原则不仅在基本精神上与现代科学理论相一致,而且在语言上也有明显的渊源。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的发展,商战中借用了兵家的理论,兵家研究重新繁荣起来。许多外国商人也非常推崇孙子兵法。人们对孙子兵法的认识已经超越了军事范畴,其哲学思想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上面详细提到的学派,还有阴阳家、杂家、名家、战略家、小说家等。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百家争鸣”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影响着科技领域。正是这些科学思想的理论大潮,不仅丰富了整个先秦时期的科学技术宝库,也标志着中国早期科学技术体系的建立!作为知识分子,虽然很少直接从事科学技术事业,但他们具有广博的知识、深刻的洞察力和思辨力,因而往往能深入科学技术的本质,建立独特的理论思想。但并不需要我们全盘吸收,因为这种文化长期以来都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专制主义、禁欲主义、等级制度的色彩。我们应该利用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来选择最好的,抛弃那些不正确的想法。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流派的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其他方面显示了它的威力。我相信这种力量会一直延续下去,而且不是简单的延续,而是在发展中延续,在延续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