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平小径
尹平古道起于阴平渡,即今甘肃文县(文县故城所在地)的阴驿坝,经文县,过青川县摩天岭,经唐家河、阴平山、马篆关、景军山,到达平武县江油关(今南坝乡),全长265公里。和三国志记载的700里阴平一模一样,因为当时是360步。照此计算,今天的一里约等于三国时期的1.33里,一模一样。
自古以来,尹平古道就是一条危险而崎岖的道路。除了当地农民步行,这条路只用于必要的战争需要。明朝将军傅友德带兵经过这条路。红军长征时,李先念作为红军副食走过这条路。后来解放军在青川走过这条路。尹平路上最危险的地方是摩天岭。山脊北面和西面的坡度比较平缓,南面是悬崖,没办法。正是从这里,邓艾裹着毡子,直入江油关,准备灭蜀。现在岭南开辟了一条曲径通幽之路,被当地人称为“九倒拐”。
在海拔2730米的摩天岭上,有一大片草坪,草长得很独特。每到夏天,红花遍地开,山风吹来,像一面巨大而鲜艳的红旗在山上飘扬。有人说这片草原一直开着红色的花。自从红军在这里战斗,这片土地就被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了,这些小草也开出了红色的花朵。因此,当地农民将这片草坪命名为“红花草原”,但它的原名是“大竹垭子”,可见人民对红军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摩天岭山顶上,曾经有诸葛亮和孔明庙。由于年久失修,现在寺庙已经坍塌,只剩下墙壁。当时,孔明纪念碑也矗立在这里。《龙安府志》记载:“今摩天岭有孔明碑,字迹不可磨灭。”《三国演义》(117)上说:“邓艾、邓忠两千人马,以及开山猛将,都到了摩天岭。刚整理完铠甲装备,突然看到路旁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丞相诸葛亮”的名号。上面写着:‘第二次起火时,有人越过,两人挣扎着保持平衡,很快就死了’。当然,三国演义的作者神化了诸葛亮。但是,诸葛亮是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他可能预见到了魏军从阴平路进攻蜀国的可能性,设防摩天岭。这就是诸葛亮天才的表现。李先念在1935年在此战斗时看到过此碑,回忆录中有记载。虽然现在已经没有纪念碑了,但是也很清楚,纪念碑确实在这个山顶上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
转九圈,过摩天岭大桥,就到了南天门。在这里,群山环绕,山谷幽深,流水潺潺,鸟鸣蝉鸣,你会觉得自己置身于仙境。南天门下有石墙,形似镜子。据老人们说,在这面石墙上,邓艾曾经写了四个大字:“邓艾过此”。只要用水冲洗墙面,字迹就会显现出来,等水干了,字就隐藏起来了。不幸的是,它的一部分在修路时被毁坏了。
尹平古道上有许多邓艾留下的遗迹,如邓艾磨的磨刀石、踩过的银河山、邓艾士兵休息时抖鞋的土地山、邓艾丢衣服的落衣沟、邓艾训练的射箭场等。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可以探索的遗迹和许多传说。
沿着阴平路学习或者旅游很累,但是很好玩,很有趣。
据许多史料记载和有关专家的实地考察,尹平古道遗址从今天的甘肃省文县界一坝到江油关(今四川省平武县南坝乡)。过尹平桥,过摩天岭,过唐家河,落衣沟,阴平山,马庄关,景军山,青岛口,按古代三步两米的习俗,七百多里。《三国志》第779页记载:“冬十月,艾自路行七百余里无人区,漕运紧缺,险情频发。艾把自己裹在毯子里推了下去,众兵士爬上木崖,鱼贯而入。先去江油,淑玉下马。”据史书记载,镇守蜀国江油关的将军马邈投降了,他的妻子李也忠于祖国。
文县街一坝,距文县5公里,是三国时尹平县土地管理的所在地。是甘肃从尹平遗址进入四川的一条非常捷径,也是古今公认的“山高如云,宣和犹不敢飞”的险路。尹平古道是以尹平县的名字命名的,所以后人和史书都称这条危险的路为尹平古道。
因为闻名中外的尹平古道是陇南进入四川的捷径,中间是一望无际的摩天岭,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自魏将军邓艾伐蜀开阴平之路,明初傅有德领兵潜入阴平天险摩天岭灭夏;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与胡宗南部队在此浴血奋战,进攻胡宗南部队,取得会师大捷。青川解放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也从尹平古道出发。这条古道的重要地位不仅为历代兵家所重视,在国内外也享有盛誉,前来观光游览的人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