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的历史是怎样的?
晚清时,旗内女子所穿长袍宽大挺拔坚韧,衣长及踝。“元宝领”应用广泛。领高盖住脸颊,触及耳朵。袍上绣有各种图案,领、袖、翻领、领有多个宽滚边。咸丰、同治年间,镶卷达到了顶峰,有的甚至整件衣服都镶卷了花边,以至于几乎很难辨认出原来的材质。旗女袍的装饰复杂到几乎登峰造极。此时的清朝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为了救亡图存,清朝洋务派提出了“以中学为体,以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量留学生出国留学,军队也改为新军。西式的学生制服和帽子,以及西式的军装和帽子,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学生和士兵中。服饰的输入为评判美提供了另一个参照系,直接影响着社会服饰观念的变化。以后旗袍演变成一种融合中西风格的新样式,其受西方影响的变化可以说是开端。
20世纪初,中国政局跌宕起伏。辛亥革命废除了帝制,建立了民国,剪了辫子,变得好穿了,消灭了满清的封建统治者,把属于封建王朝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些都为新旗袍的延伸创造了条件。辛亥革命后,“达拉翼”、“花盆底”等旗女的特色服饰一夜之间消失了...
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成为绝唱。1920前后,新文化运动的大潮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这一时期,上海成为一个新的以女性为装饰的展览平台,服装上追求新奇和时尚成为当时的社会时尚。时尚女性对政治和服装时尚有着双重的敏感。
进入30年代后,旗袍的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使得以后的旗袍很难跳出这个剪影,只是在长短、胖瘦、装饰上略有变化。海派旗袍,带有西式服装的特点,自然是从上海开始风靡全国。这样,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成为了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们所说的30年代旗袍也是海派旗袍。19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在结构上吸收了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加合体。旗袍虽脱胎于大清旗的女袍,但却完全不同于旧制,以兼收并蓄的中西服饰特色成为近代中国女性的标准着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