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技术的发展史

唐初,我国的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用梨木或枣木作版材,用刀刻出图文,然后用墨汁在书页上作画,再把纸盖在着墨的版材上,再用毛笔在纸上加压刷擦,就完成了图文的转移。这个时期的雕版印刷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每一个新的图形信息都需要用新的版块重新雕刻,版块的雕刻过程非常费力费时,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最早出现在中国。

宋代毕升用水泥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由单个字符组成,可以组合在一起印刷相关的图形信息,拆开后可以重复使用。

随着雕版技术和活字印刷的发展,1340年,中国发明了彩色雕版套印,即把同一页的内容按照颜色要求刻成几块大小相同的印版,每块印一种颜色,相继印在同一张纸上,颜色由最初的两色变为后来的五色七色。到17的1920年代,发明了木刻水印版,其印刷品雕刻精美,色彩艳丽,深浅适中,清新自然。

活字印刷术发展于公元14世纪。德国人古腾堡总结前人的经验和当时印刷技术的成就,用铅、锑、锡合金研制出活字印刷术,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文字印刷的质量和速度,为世界印刷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古腾堡是第一个使用活字印刷术的欧洲人,关于他的历史记载并不多。目前还不能确定他是借鉴东方国家的活字技术,还是自己独立研究的结果而发展出铅活字。应该说,古腾堡最重要的贡献不是活字印刷的使用,而是活字铸造技术的发展。古腾堡并不是第一个使用金属活字印刷的人。11世纪初,中国首先发明了粘土活字,但抗硬度不是很理想。中国发明活字技术后,更早传到今天的朝鲜。13世纪中叶,朝鲜人用青铜铸造活字。大约一百年后,古腾堡发展出铅合金活字技术,更容易铸造,印刷效果更好。

1845年,英国人制成了由重铬酸盐和胶水组成的照相溶液,从而实现了用照相术制作铜锌版,这是印刷史上的又一次重要发展。由此,人类复制现实的能力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尤其是对于史料的记录。

早期的印刷是在手工操作的木制印刷机上完成的,这是古腾堡时代的类型。当时往往要忙一天才能完成200页的印刷品,如下图所示:

17世纪中期,同样一天的工作时间,可以打印2000页印刷品,效率提升10倍。如今海德堡的速霸系列胶印机每小时可以印刷超过654.38+0万张,如果按天计算,效率至少提升100倍,如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子计算机给印前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文字排版从手工照排机发展到自动激光扫描照排机,使文字排版从铅火时代飞跃到电光时代。20世纪70年代,电子分色机的发明和使用使得图像处理速度更快,质量更高。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在专业领域的快速发展,在印刷业技术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商业印刷的业务流程逐渐实现了更加完善的数字化。尤其是在印前领域,桌面出版(DTP)的出现给当代印刷业带来了又一次革命。在计算机的控制下,扫描、数码相机、直接制版、数码打样、数码印刷机等设备都实现了数字化联合操作,如下图所示:

印刷业已经进入21世纪,国际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增长使跨国际印刷业务的实现成为现实。印刷,曾经是一个古老的名词,对于今天的每一个相关从业者来说,都将是一个需要持续长期学习才能有效驾驭的技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