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县泛区域的起源
献县泛区的由来如下:
光绪七年(1881),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上奏光绪皇帝,请求治理滹沱河。清政府同意了李鸿章的请求,任命清河候补台长史克宽监管。史克宽“以羊换牛”的智慧,堵住了西咸朱家口进入古洋河的通道。
此外,还向东挖掘了一条33英里长的引河,它通过解砾、南流博野场和南子塔与滏阳河汇合,然后注入子牙河,经天津入海。肃宁、河间、文安三县洪灾基本缓解。子牙河安全泄洪量为500立方米每秒。原来只注入了温柔的滏阳河。
承担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的滏阳河排水,是一个尴尬的负担。滹沱河流域面积虽只有2.47万平方公里,但却桀骜不驯,最高洪峰流量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为2万至2.5万立方米,比子牙河的安全流量高出40至50倍。
两条河一起注入,形成一个漏斗,有大有小。子牙河难以及时下泄,洪水滞留在滹沱河和滏阳河夹击的区域。这个地区位于?在献县西北部,中心距县城42里,面积173平方公里。献县共有48个自然村,被称为“献县泛区”。
洪水带来的考验
第一个考验是疏散和转移。接到通知后,献县泛区村民迅速行动,有的投靠亲友,有的接受政府安排的集中安置。
双重考验是安置保障。献县共开放临时集中安置点15个。在这些定居点,有空调、干净的床、美味的饭菜和及时的医疗服务。
三重考验就是护堤和救援。滹沱河北堤是献县洪泛区阻止洪水向北漫溢的重要防线。北堤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搭起一顶蓝色帐篷。有来自11乡镇的干部职工,有党员村民组成的抗洪抢险突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