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为什么迁都?
印度迁都:加尔各答-德里-新德里,以确保对印度广大领土的控制。
印度曾长期是英国的殖民地。从1772到1911 140,东部港口城市加尔各答一直是英属印度的首都。加尔各答是印度最大的城市,也是殖民时期印度最大的工商业中心,但它位于东部沿海的一个角落,缺乏对印度广袤领土的控制。1912,印度首都迁至中国西北古都德里。自公元前1400年以来,德里一直是古印度王朝的首都。它保存了许多历史和文化遗址,是体现印度文化和精神的模范城市。为了保护老城的文化遗产,从1911开始,印度在德里西南10公里处修建新德里,1931年基本完工,1950年正式成为印度共和国首都。
今天的新德里从行政区划上包括德里旧区,属于德里国家首都区,面积1.485平方公里,人口约12.8万(2006,5438+0)。旧新德里之间有一个印度门,以举世闻名的拉姆里拉广场为界:新德里在广场的南面,德里老城在广场的北面。新旧结合,古今融合,让印度传统与现代文明融合于一城。
新德里是单一政治中心城市,规划设计先进。市中心的邓西纳山是城市的制高点,议会大厦和印度门在山的东北方向;印度总统府也坐落在这座小山的西部。从总统府到印度门大街,有外交部、国防部等政府机构。城市分布合理,环境优美,花草茂密,幽静雅致;城市的中心是中央公园,形成一个巨大的圆盘,有8条通道从大圆盘向8个方向散射;新德里作为印度的首都,与其他大国的首都相比毫不逊色。
印度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在旧新德里,工商业中心在加尔各答,金融中心在孟买,新兴产业分布在昌加迪尔、班加罗尔等城市,避免了产业过度集中和城市功能过度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