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怎么教?
——公元前2世纪中叶,140年(建元元年)前,汉武帝给贤人写了一封信,召见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接受武帝的建议。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意识到孔子的学说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统一的社会格局,于是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136年(建元五年),董仲舒的建议被正式采纳,设立五经博士(诗、书、易、礼、春秋)。从那以后,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尊孔子为圣人,尊孟子为圣人。上至皇帝,下至老百姓,以及孔孟子孙,都自觉不自觉地相信或认为孟子的学术思想与孔子是一脉相承或完全一致的,简而言之,就是所谓的孔孟之家。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也可能是一个延续了两千年的政治阴谋。因为,其实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是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已经大大超越了孔子。
——孔子主张“君君、大臣、父亲、儿子”的社会结构。致命的问题是,当国王没有尽到作为国王的责任,或者国王胡作非为的时候,人们没有合法的途径去纠正国王的错误或者更换国王。孔子很清楚这个问题,但他没有发现,也不敢(不甘心?)提出解决方案。相比之下,孟子明确指出:“民为重,国为次,君为轻。”在中国历史上,他是第一个明确主张人民利益至上,朝廷利益要服从人民利益,国王利益要服从人民和朝廷利益的人。
——为了约束国王的行为,孟子主张官员的任免不能由国王一人决定,也不能由少数大臣决定,而必须征求国人的意见;在定罪量刑方面,国王不能一个人说了算,他的亲信或大臣私下也不能说了算。同样,必须征求人们的意见。对于无能的君王,孟子以大无畏的精神提出:“大则谏之,反复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也坚持人格的尊严和平等。他曾当面对齐宣王说:“君视臣为粪土,臣视君为懦夫(孟子·离娄)。”
事实上,孟子的上述主张从来不是孔子提出的,这说明孟子的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与孔子有很大的不同。严格来说,他们不是一个学派,孔孟也不是一家。其实孟子和孔子是有本质区别的,封建帝王和他们的皇家学者心里都清楚。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对孟子的很多观点大怒。一怒之下,他想把孟子搬出夫子庙,但冷静下来之后,他发现,真的有必要把孟子放在夫子庙里。这是因为,只要孔孟之家被宣传,孟子就永远被贬为圣人的地位,孟子的思想主张是否正确,必须以孔子的思想为依据;这样就可以用正义的圣人来压制劣等的圣人,用孔子的思想来埋葬孟子的思想,从而扼杀孟子所倡导的民主思想的传播。
——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主张民众有权参与国家事务,墨子的追随者也建立了严密的团体组织来实践自己的主张。相比之下,孟子是理论家,而不是政治家。他希望说服国王采取理论上类似“君主立宪”的管理方式。但对于封建专制帝王来说,最有价值的理论是孔子的主张,因为孔子的主张有助于维持既定的格局,最受期望永远稳坐天下的帝王欢迎(打世界的人都不用孔子的学说)。所以孔子和他的学说受到历代封建帝王的礼遇,墨子的学说受到冷遇,孟子的学说受到“拥抱”。遗憾的是,其中的奥秘普通学者并不清楚;至于普通人,他们被蒙在鼓里,他们的标志就是信奉“孔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