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陶瓷艺术的成就
第一,窑口数量空前
陶瓷学界将宋瓷分为八大窑系,即定窑系、耀窑系、钧窑系和中国北方磁窑系。南方地区的越窑体系、龙泉窑体系、景德镇青瓷窑体系(饶州窑体系)和简瑶体系。其实也应该有“官窑制”,可以统称为“宋瓷九窑制”。辽国的“缸瓦窑制”也应纳入宋瓷窑制。还有学者列举了“吉州窑制度”等等。九大窑系中,相关窑口至少有100多个。
众所周知,九大窑系中,“越窑系”终结于南宋初,其他窑系在元初还在烧,但质量明显下降。元代中后期,建窑、定窑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其他窑制基本衰落。只有景德镇窑系,尤其是继承了唐宋青花工艺的青花瓷,举世无双。从此,“宋代南北瓷窑百家”的时代成为历史定格。
事实上,还有大量的“窑口”无法进入现有的“窑系”,如邢窑、吴窑、瓯窑、宜兴窑等;而且,即使包含在一个“窑系”的“窑口”,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甚至内涵的复杂性。正因如此,近年来,一些学者对“窑制”理论提出了不同意见。
河北省博物馆藏北宋黑花童子椭圆形枕钓图。
我觉得,就窑口而言,“百花齐放”才是大美,“一枝独秀”才是文化弱势的表现。所以,就中国瓷器史而言,宋代瓷器业的窑口“空前绝后”不是一句空话。
二是名窑大量达到顶峰。
宋代不仅窑多,名窑也多,各有所长。
宋代名窑的定位,是从明代的《宣德溥仪》开始的:“内库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器皿,格调高雅者,写图呈送。”这一记载成为“宋代五大名窑”(柴窑被列为五代名窑)的来源。可见明人对宋代名窑的评价是以窑是否入朝为标准的。
目前考古界已确认汝窑、南宋官窑、钧窑、定窑等窑址,明代学者认为是宋代“五大名窑”,但北宋“官窑”尚未发现,“哥窑”身份尚未确定。
最近陕西富平银沟窑遗址群的发现,为定州窑和柴窑的发现提供了重要信息。该窑址群共有365,438+08座窑址,出土标本包括青瓷、黑瓷、白瓷、青瓷等类别。从瓷器成分分析,窑工已经掌握了胎、釉的二元及以上配方技术,比景德镇同类技术早了近300年,其中白瓷和青花瓷技术占据最高水平。
事实上,耀州窑、越窑、龙泉窑、湖田窑、简瑶窑、吉州窑、内蒙古赤峰市的岗洼窑、宁夏的灵武窑等,从出土的精美瓷器和文化影响力来说,哪个不能跻身“名窑”之列?!
宋代的“名窑”之所以被称为“名窑”,主要取决于几个方面:一是明朝人的评价标准,即其器物能否进入朝贡宫廷;二是是否具有开创性的地位和先进的技术,从而成为“窑系”的领导者和命名者;三是看其在生产和市场上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以北宋的“九窑制”为例;
1、官窑体系:北宋官窑、汝(官)窑、南宋修内司官窑和焦坛下关窑、哥窑等。
2.定窑系统:河北曲阳定窑;陕西平定窑;山西蔚县窑、阳澄窑、介休窑;四川彭县窑等。
3.钧窑体系:河南蔚县钧窑,河南临汝县东沟窑,以及其后的宜君、广钧、窑钧窑。
4.耀州窑系:陕西铜川耀州窑;河南临汝窑、益阳窑、宝丰窑、新安城关窑、内乡大窑店窑;广州西周窑;广西永福窑等。
5.磁州窑系:河北磁县观台磁州窑、修武当阳峪窑;河南鹤壁窑、宝丰清流窑、蔚县八村窑、安阳天溪镇窑、密县窑、登封曲河窑;山西平定窑、榆林窑、介休窑;江西吉安吉州窑;山东德州窑;安徽白土镇窑等。
6.景德镇窑系:江西景德镇湖田窑、南丰白舍窑;安徽繁昌柯家冲窑;湖北武昌金口窑;江西吉安吉州窑;广东潮安窑;福建德化窑、泉州万窑乡窑、安溪窑、同安窑、南安窑等。
7.龙泉窑系:浙江的龙泉窑和清远、遂昌、云和等县的龙泉窑;江西吉安永和窑(吉州窑)、泉州万窑乡窑等。
温州博物馆藏龙泉窑青釉刻盖五瓶
8.窑址建筑部:福建省建阳市窑址建筑;江西吉州窑;山西临汾窑。
9.越窑系:主要分布在余姚上林湖。宋代曾作为“贡窑”使用,南宋初以后停止烧造。
故宫博物院藏越窑青釉瓜脊捧壶
第三,官窑成熟惠及南北
宋代是中国官窑制度的成熟期。作者曾写道,中国的官窑制度至少可以追溯到南朝。但专门为宫廷设计的“官窑”或“内窑”在宋代仍为人所知。
正如南宋人顾在《负玄杂记》中所说:“御窑是时期京师所建。中兴渡江时,邵起后花园,取名邵局,打击旧遗风制度,内部造窑,造青瓷,取名'内窑'...不要在后郊坛下建新窑。”南宋人叶坚在《谭宅毕横》中谈及“修内司官窑”时,也说这是在“攻击京遗制”。
上面宋人说的,说明北宋汴京确实有“官窑”,可惜至今没有发现窑址。宋高宗定都临安后,又奉命设置史静御窑,最初为“内司御窑”,后加“郊坛下御窑”。前者是杭州凤凰山老虎洞窑,自1998开始发掘。后者早在20世纪初就在杭州南郊的五桂山发现,20世纪50年代发掘。现由南宋御窑博物馆保护和展示。
关于内务府官窑器的修复,明初曹昭《葛古要论》中说:“宋代内务府烧制的官窑器,土纹细密,青粉相间,深浅不一,蟹爪纹,紫口铁足,颜色好的与汝窑相似。有黑泥的叫‘黑泥窑’,假的都是龙泉烧的,没有颗粒。”
古人明确说北宋时期也有“汝窑”属于“官窑”系列。南宋人周惠在《清波》杂志上说:“汝窑宫中禁烧,玛瑙作釉,只有皇族捡来才能卖。最近特别少见。”
故宫博物院藏宋汝窑青釉盘
宋代诗人陆游在《老学寺笔记》中也说:“故京师决定不禁(窑)器时,只用你(窑)器,使(窑)器有芒。”宋代诗人叶坚在《谈斋毕横》中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还很好地描述了北宋汝窑和官窑的关系:“定州的白瓷太强,不能用,所以他命令汝州制造青瓷。河北有唐、邓、耀州,以汝窑最为著名。江南的龙泉窑挺厚的。在政治与政治之间,京城自己建窑,取名‘官窑’。”汝窑作为北宋官窑,其位置长期不为人知。从65438到0986,王先生从河南宝丰瓷厂的同志那里得到信息,最终在河南宝丰县梁青庙找到了汝窑的位置。后来,赵清云先生主持了窑址的多次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北宋末年,“汴京官窑”和“汝(官窑)”在东京失传,其高技术制瓷工人应南下临安,参与南宋内司、蛟潭官窑的建造和生产。老虎洞南宋官窑遗址的发掘资料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宋官窑大平宫博物馆
宋代官窑技术也影响了“哥窑”和龙泉窑的技术创新。正如南宋初期人们所说,北宋时“江南滁州龙泉窑颇厚”,但南宋中后期,龙泉窑使用石灰碱釉,烧制出令人惊艳的粉青釉和梅青釉,黑胎青瓷在工艺特点上与南宋官窑极为相似。古陶瓷学者也认为,南宋龙泉窑确实受到了南宋官窑薄胎厚釉工艺的影响,达到了其技艺的巅峰。
临安官窑与南宋哥窑的关系十分密切。无论真正的“哥窑”在杭州还是在龙泉县,都离不开与南宋官窑的传承关系。所以古陶瓷中有“官哥不分”的说法。
“哥窑”的名称来自元朝,最初被称为“葛东窑”。元二十三年出版的孔琦《直》说:“乙魏(1355)冬在杭时,城中窑主为香鼎。虽然质量很好,很新,但它的颜色和旧的一样鲜艳,知道它的人都犹豫了。遇到京西的王德翁也说:‘最近兄弟窑绝对是古官窑,要仔细区分。’"明代曹昭《论葛沽》也说:"老哥出窑,色青,深浅不一,亦有铁脚紫口,色好者今已少见。成群的人都是元末新烧的,土脉粗糙干燥,颜色不好。”明初宣德鼎称“内库”中发现“哥窑”,判定为宋瓷。阿明王朝人郜琏也在《尊圣八桂》中说:“官窑与老窑同人品、同率。”
故宫博物院藏宋歌窑胆瓶
从上面可以看出,至少在元代,“哥窑”被列为宋代官窑,有新旧两种。而且连新的燃烧器都是“绝对的古官窑”,“官弟不分”其实早在元代就已经确立。
至于真正的哥窑,在哪里?阿明学者郜琏说尊圣八心在杭州凤凰山下,而同样写于明代的《七修抄本》和《浙江通志》则说在龙泉。但综合分析元代格尔窑洞的史料和明代郜琏的说法,一般认为“格尔窑”发源于杭。龙泉百年后开始的兄弟窑和兄弟窑两窑并存,其中有很多旁系和传说成分。
因此,杭州老虎洞窑遗址中有元代器物,是否与“兄弟洞窑”有关,值得今后关注。
第四,出口陶瓷遍布全球。
中国瓷器的出口,至少从南朝就开始了。唐朝已经成为中国出口产品的大头。然而,直到宋代,瓷器才完全取代了丝绸出口的地位,从而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出口产品。这方面有四个证据:
首先,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宋代瓷器。如东亚的日本、朝鲜、韩国,东南亚的国家,南亚的印度、斯里兰卡,中亚的伊朗甚至西亚的阿拉伯半岛,北非、东非的沿海国家。宋代的文献,如柯坦、朱繁峙、满朝等,对宋瓷的外销也有详细的记载。
第二,中国的陶瓷技术深刻影响了这一时期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瓷器工业生产。比如朝鲜半岛的朝鲜青瓷技术来自中国的汝官窑;日本的濑户窑也受到了中国陶瓷技术的影响,导致了日本陶瓷工业的诞生。埃及法蒂玛王朝(966-1171)开始模仿中国瓷器;伊朗和伊拉克的伊斯兰陶瓷也有模仿中国陶瓷的趋势。
第三,此时瓷器的出口为中国赢得了一个新的国际名称——西方世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