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有关于角的记载吗?
一、犀牛角艺术的起源
(一)号角的使用历史悠久。
考古发掘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由动物骨头、牙齿和角制成的器皿就与石器、木制品和陶器一起使用。约7000年前,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十余件象牙制品,大量的骨头、牛、角等制品,还有5具犀牛遗骸。其中,晨光双鸟纹象牙雕蝴蝶器和晨光双鸟纹连体骨雕匕首均饰有雕花纹,线条流畅,构图和谐细腻,是不折不扣的牙骨雕刻艺术品,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透雕象牙梳、牙梳、嵌绿松石骨雕管、牛角等艺术品向我们展示了5000年前牙骨雕刻的艺术成就。商代殷墟妇好墓出土文物1928件,其中牙骨制品567件。最具代表性的两个镶嵌绿松石的象牙杯是古代的杰作。
上述遗址墓葬中出土的几件艺术品,都是我国文物工作者所熟悉的象牙制品。与这些艺术品一起出土的还有角、角、鹿角。也许是因为这些角没有今天的象牙贵,没有什么艺术价值。但是,这些写在发掘报告中的角,和上面提到的象牙宝藏一样,证明了先民使用角的历史。
(2)古代酒器离不开角。
早在我国殷周时期,就有用犀牛角制作燕子的记载。《诗经》引自《寒诗录》曰:“水满,主要在隅,容量五升。”《汉语词典》将解释为“母犀牛”,“子”解释为“用角制成的古代酒器”。从这份文件中,我们不仅知道它最初是用犀牛角制成的,还知道它的溶解尺寸。中国商代就有青铜酒器,从中可以想象犀牛角的形状。
商周青铜酒器种类繁多,除酒器外,还有酒器、酒器、酒器,旁边都有“焦”字。推测这几个字是“酒器”、“酒器”、“酒器”。还有一种叫“角”的青铜饮器,给了我们另外一个信息:原始先民最早使用的饮器,可能取自动物的角。犀牛角的颜色比角和角更漂亮。祖先在使用角、牛角、鹿角的时候,不应该放弃使用犀牛角。相反,他们可能会更多地利用它。
《寒诗传》:“太公大臣去夷曲,得一只吓人的鸡犀为礼。”《汉书》:“韦陀赠文帝十犀角。”这说明犀牛角早在商周和汉代就是进贡皇帝的宝物。当时酒文化极其发达,用珍品制作时尚的酒器也就顺理成章了。
(3)战争与犀牛的灭绝
今天我们只能在动物园看犀牛,因为犀牛在我国早已灭绝。目前,犀牛主要生活在非洲和东南亚的热带地区,数量非常少。秦汉以前,中国就有犀牛存在,分布很广,所以人们很容易捕杀。
根据甲骨文记载,三四千年前的商朝,犀牛是殷人田间狩猎的对象。曾经有个甲骨文说殷王一次捕获了71头犀牛。国家博物馆有一把“杀骨匕首”,上面的铭文说这把匕首是由王寅赠送的犀牛骨制成的。我们所熟悉的商周时期的青铜犀牛像,栩栩如生,动感十足,是生产者与犀牛有过密切接触的最直接证据。犀牛的皮很厚,可以抵御刀、箭等武器的攻击。是制作盾牌和盔甲的最佳材料,可制成“犀牛甲”。春秋时期就有专门制作犀牛甲的工匠。在《李周考》中,这种工匠被称为“文人”。春秋战国的连年战乱,注定了犀牛的灭亡。“《春秋·吴越》勾践《伐吴传》“今伏差三万人。”犀牛的皮被大量使用,由于气候的原因,犀牛的数量急剧下降,直至灭绝。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木质犀牛角模型,寓意当时犀牛角稀缺珍贵,需要用模型代替犀牛角。
从殷人田里猎犀,到殷周用其角,再到春秋战国取其皮,到汉代犀牛在中国消失,犀牛角开始从东南亚传入。现存的犀牛角艺术品都是代代相传,最早制作于明代,但明代以前的犀牛角制品一直没有出土,可能是犀牛角的角质结构造成的,埋在地下容易腐烂。
明代洪武二十一年成书的《葛古要论》一书,将犀牛角列为珍宝之一,甚至被统治者作为等级的象征。《明史·玉符志》记载“载玉、花犀、金银花、素金”。只有拥有两品的官员才能佩戴刻有犀牛角的官带,可见犀牛角的高贵地位。
二、犀牛角的优缺点
犀牛角在生长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影响,外观颜色、大小不一。这些差异成为人们判断犀牛角品质的重要因素。
明代的曹对犀牛角的利与弊做了精辟的论述。《葛古要论》第六卷记载:“犀牛角来自藏南、藏西,也有来自云南的。长个大花就好,透明就贵。种一株小的,重量轻,花轻,不好,但可以入药。其颗粒类似鱼子,称为小米粒。小米粒里有眼睛,叫小米眼。这叫山犀牛。所有器皿都要润,有小米粒和花就好。其色黑如漆,黄如粟,上下通透,云清脚清更佳。有百物形状的天纹犀牛最贵。渗透纹重的,黑中有黄花,黄中有黑花,或黄中有黄,黑中有黑。有直线者,黄花黑,古云犀牛也,贵也。侧穿的花黑中带黄,其次是花像辣椒、豆点的,再其次是颜色深的。散而色淡者次之。有黑犀牛是没有花的纯黑,但是会下棋,不是很直(值)钱。在角上贴犀牛脸夹犀牛带的地方,可以查看底部的花的大小,在侧缝处可以看出真伪。还有人的原花不整齐,用药物染成黑色,所以没有云也没有雨,黄黑节是纯黑色,不为人知。但如果小米粒不圆,那一定是原花不居中,汤汁煮过,保存得当,不是生犀牛,所以检查一下是合适的。所有器皿都需要雕琢造型好,宜勤看,这样看不到阳光,怕干燥不滋润。毛犀,其色和斑与无粟粒的山犀相似。其质地似竹,名曰李犀。这不是犀牛,也不奇怪,所以叫毛犀牛。骨满犀,出西。其色如淡碧玉,微黄,质地如牛角,扣声如玉。磨刮起来很香,烧起来不臭。能消肿辨毒,又名蓝犀,最贵。”这段话详细介绍了犀牛角的种类、特征、优缺点,这种方法在时期的犀牛角鉴定判断中基本使用。我们今天对犀牛角的鉴定仍然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