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春联的习俗起源于哪个朝代?

贴春联起源于周代。

春联起源于符涛(周代在大门两侧悬挂长方形红木板)。据《后汉书·礼记》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写有“申屠”、“雷宇”等字样。"正月初一,为这户人家做了一个桃符,取名仙木,所有的鬼都怕它。"所以清代的《燕京食隋记》说:“春联,即符涛也。”五代时,西蜀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写对联。据《宋史·蜀家志》记载,后蜀宗师孟昶命学士张勋在红木板上题诗一首,“因其非工,自称写云:‘新年来,长庆节’”,这是中国最早的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被称为“符涛”。

王安石的诗里有一句“千户总以新桃换旧桃。”到了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称为“春贴”。明朝:符涛改名为“春联”。明代陈在《毛云楼杂画》中写道:“春联的创制始于。帝都金陵,在除夕前突然颁布圣旨:公官秀才的门口必须加一副春联,皇帝一走就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