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不允许藩王擅自进京。为什么清朝反其道而行之,禁止太子出京?
明太祖朱元璋是个农民。明朝建立后,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六部,把皇权集中在自己手里,还把儿子一个个分封。分封后不准回京,只是为了避免内外大臣勾结,影响手中皇权,禁止藩王入京,虽然权利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障,但还是有一些弊端。例如,朱迪的叛军后来进入北京,没有一个诸侯王敢随意来北京营救他。
清朝统治者吸取明朝失败的教训,认为让藩王离京才是最大的威胁。毕竟藩王离开京城,到了自己管辖的地方,就可以在自己管辖的地方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训练军队,这样更容易让百姓认可,赢得民心,滋生叛逆之心。所以清朝的统治者认为把他们放在眼皮底下更容易监管,所以清朝不允许藩王出京。
到康熙时,皇族子弟已经失去了分封藩王的机会,但边疆仍有其他异性藩王。他们有了军队,开始和朝廷较劲,于是康熙决定削藩王来解决这个不好的现象。这样做也有一定的风险,所以康熙打算把藩王集中在京城,遇到藩王反抗可以直接杀掉。
康熙成功削藩,大大减少了藩王的地方统治,开始把自己信任的武将放在边疆,而自己则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所以明清对付藩王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加强地方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