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交换技术中分组交换的诞生历史

分组交换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诞生。1969年出现了第一个计算机网络ARPANET,同时验证了分组交换和一套相应的通信协议。起初,ARPANET只有4个交换节点,节点间链路的传输速率仅为56kbit/8。从65438年到0972年,电子邮件的发明引起了网络的大发展,用户和节点的数量大大增加。在1982-1983中,ARPANET采用了TCP/IP协议集,使得多个异构网络可以互联,形成一个更大的网络。

从65438到0986,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将其国内区域网络与NSFNET的主干网互联,从而开始了互联网的发展。1990,阿帕网关闭。1991,WWW(万维网)的发明,1995,解除了互联网只能用于教育、科研和政府部门的限制,促进了网络业务量和用户数量的激增。

几乎与此同时,分组交换公共数据网(PSPDN)也得到了发展。这些公共数据网络基于ITU-T(最初的CCITT)的X.25协议。

因此,有两种分组交换。一种是面向连接的分组交换,也称为虚电路分组交换;另一种是无连接分组交换,也称为数据报分组交换。前者的典型协议是X _ 25后者的典型协议是IP。经过多年的并行发展,实践证明IP已经成为主流的分组交换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