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历史上的现代波兰
波兰第二共和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时期(1916),为了拉拢波兰人,扭转其两线作战的颓势,德国政府于11年6月承诺建立“独立的波兰国家”,2月底,德奥成立“波兰临时国务委员会”,并开始在波兰举行会谈。到1917,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退出战争。1918年8月29日,苏联政府发布法令,宣布废除俄国、波兰和奥地利签订的关于瓜分波兰的所有条约,承认波兰人民独立和统一的权利。1918,10,11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落下帷幕,奥匈帝国和德国趋于解体,从而形成了波兰复兴的有利国际条件,各地的波兰复兴运动也如火如荼。10年10月23日,华沙组建波兰政府,10年10月28日,占领区波兰爱国者在克拉科夫成立波兰清算委员会(Polska Komisja Likwidacyjna)。10月7日,165438+社会民主党成立波兰共和国临时人民政府(Tymczasowy Rz?波兰共和国党.165438+10月11,波兰政府由皮尔苏斯基领导。卢布林政府和克拉科夫的清算委员会也宣布接受皮尔苏斯基的领导。118年10月18日,皮尔苏斯基在华沙组建联合政府,他成为波兰共和国的国家元首。这样,波兰自1795年被分裂毁灭以来,一直是123,一直是1918 1恢复独立,重建国家。
苏波战争期间的波兰海报,上面用波兰语写着:打倒布尔什维克!
1919 12.8、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巴黎和会上通过决议,同意重建波兰国家,承认波兰共和国,并建议在俄国和波兰之间划一条临时分界线,即沿着格罗德诺、布列斯特、赫鲁晓夫、普热梅代尔和喀尔巴阡山一线。但波兰政府试图恢复1772的俄波边界线,于是新成立的波兰共和国对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发动了战争,史称苏波战争。1920年4月,波兰军队入侵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广大地区。苏联-罗素红军队反击,将参与干涉的波兰军队驱逐出境,并将战火烧到了波兰首都华沙。但最终苏俄军队在华沙战役中被波兰军队击败。波兰军队虽然取得了最后的军事胜利,但是由于战争的无能,人民穷且富。最后,双方同意讲和。7月12日,英国外交大臣库松致电苏联和俄罗斯,代表盟国提议停火。停火线大致是巴黎和会决议规定的分界线,因此被称为“寇松线”。7月22日,波兰呼吁停战。
1921 3月18日,波兰与苏俄正式签署波兰与俄罗斯、乌克兰和平条约,即里加条约。主要内容有:缔约双方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独立(但在1922年,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作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与俄罗斯共同建立了苏联),划定了波兰的东部边界(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西部地区划归波兰)。此时,波兰和俄罗斯的边界在寇松线以东约150英里处。根据这一条约,波兰获得了乌克兰西部、白俄罗斯西部和立陶宛的一部分,苏联和俄罗斯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大片领土,这也为苏联和德国在二战中瓜分波兰埋下了伏笔。里加条约确定的波兰与俄罗斯(苏联)的边界一直维持到1939年9月17。此外,根据1919巴黎和会决议,波兰从德国获得东波梅罗瓦和波兹南,但但泽(后波兰改为格但斯克)在国联监管下转为国际但泽自由城,西里西亚大部分仍属于德国,领土总面积38.8万平方公里,使波兰成为幅员辽阔、民族构成复杂的欧洲大国。1921 3月,议会通过宪法,波兰成为议会制共和国,被称为历史上的波兰第二共和国。
波兰第二共和国民族构成:绿色是波兰人,黄色是白俄罗斯人,橙色是乌克兰人,深蓝色是德国人,紫色是立陶宛人,浅蓝色是斯洛伐克人,红褐色是捷克人,褐色是罗马尼亚人,灰色是匈牙利人。此外,有65,438+00%的犹太人生活在波兰。
在获得难得的独立和与苏联的战争后,波兰开始建国。波兰虽然在一战和苏战中损失巨大,但还是把自己的经济建设搞上了正轨。从65438年到0924年,波兰开始推行自己的货币兹罗提,成为当时中欧最稳定的货币之一。波兰经济从战争的创伤中慢慢恢复。二战爆发前,波兰成为欧洲政治、经济、文化举足轻重的国家。波兰也在建国后不久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并参加了苏波战争。波兰骑兵利用自身优势,在华沙城下击败了强大的苏俄,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二战前,波兰军队在欧洲排名第五。
然而,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波兰有致命的弱点。由于波兰的领土是由德占区、奥占区和俄占区合并而成,民族问题变得十分突出。乌克兰、白俄罗斯等东部民族总是倾向于思想分裂,东部的经济水平也明显落后于西部,形成了东西部的经济差距,使得东部民族对波兰政权更加不满。此外,自1926年5月皮兹德斯基发动军事政变上台后,波兰实行独裁统治,逮捕议会中反对他的人,宣传法西斯主义。对外,他奉行两面派战略,在两个强大的邻国德国和苏联之间取得平衡。1932年签订波兰与苏联互不侵犯条约,1934年签订波特与苏联互不侵犯条约。1938年,波兰* * *解散,党主* * *也被杀。
从1933开始,战争的阴云开始笼罩欧洲,德国纳粹首脑希特勒开始了他咄咄逼人的攻势。在大敌当前之际,波兰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拒绝苏联缔结集体安全条约的提议,决心依靠西方国家的帮助实现国家独立和安全。波兰* * *还天真地认为,当波兰遭到德国攻击时,西方国家一定会为了自己而与德国全面开战。事实证明,这种对西方的过度依赖,严重束缚了波兰自身的国防建设,最终毁了自己的国家。二战后波兰的领土变化
波兰战役和波兰历史_(1939–1945)
1938至10,希特勒向波兰提出波兰走廊问题,并以战争威胁波兰。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和势力范围划分的秘密议定书(苏联一直否认这个秘密议定书的存在)。9月1939,1,德国闪电战突袭波兰,发动波兰战役,标志着二战全面爆发。德军很快占领了波兰的大部分领土,波兰军民英勇作战。17年9月,波兰政府逃亡国外,首先在巴黎组建了以瓦迪斯瓦夫·西科尔斯基将军为首的流亡政府。法国战败后,流亡政府于1940迁至英国。与此同时,17年9月,苏联斯大林开始履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义务。同时,他还为了苏联的利益,建立了防范德国的缓冲区“东线”,命令60万苏联红军越过苏波边境,进入波兰东部,占领乌克兰西部和白俄罗斯西部。18年9月,苏军与德军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会师,德苏军以比萨河-纳列夫河-维斯瓦河-桑河为界分割波兰。9月28日,德军攻占华沙,波兰再次沦陷。波兰人民开始了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10年初,德国占领的波兰走廊和但泽被纳粹政府纳入德国版图,波兰南部地区被设立为“波兰总督署”。
波兰战役中,波兰军队死亡66300人,受伤133700人,被德军俘虏694000人,被苏军俘虏或投降217000人,100人逃往邻国,波兰居民伤亡惨重。仅华沙就有约25万人死亡,无数人受伤。面对波兰军队的英勇抵抗,1600人死亡,30300人受伤,3400人失踪。1940年春,半年后,苏联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卡廷森林杀害了其俘虏的2至3万名波兰官兵,引发了卡廷森林事件。
1941年,纳粹德国开始利用德国占领的波兰领土作为基地,大规模进攻苏联。战争一开始,苏联就措手不及,节节败退。德国人全部占领了波兰第二共和国拥有的领土,苏联西部的大部分领土也被德国人占领。随后苏联与波兰流亡政府建立外交关系。1942年,流亡政府在中国建立国军。同年,波兰工人党和波兰人民军在苏联的支持下,开展了反对纳粹占领军的斗争。1943年,因为德国发现了卡廷森林事件中的遇难者遗体并对外公布,苏联在大量证据面前选择了否认。在这种情况下,它流亡国外,再次与苏联断交。
随着战局的发展,德军迅速转守为攻,苏军反击逐渐将战线推进到波兰境内。65438年至0944年元旦,在工人党的倡议下成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贝鲁特任主席。1944年7月22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海厄姆组成了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PKWN),颁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宣言》(又称《七月宣言》,Manifest PKWN,Manifest Lipcowy),宣布一个新的波兰国家的诞生及其在波兰的灭亡。
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无数波兰人、犹太人和其他民族的人死在纳粹德国的屠刀下。
1944年8月,苏联红军向华沙郊外推进,波兰地下军想在苏联红军到达华沙之前解放德军占领区,避免被苏联控制。这就是著名的华沙起义。但出于平衡西方和自身利益等现实考虑,斯大林认为不应该同情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所以苏联没有给予华沙起义者太多支持。在纳粹德国人的血腥镇压下,起义失败,希特勒下令将华沙夷为平地,许多珍贵文物被毁,大部分华沙人被送进死亡集中营。1945 65438+10月17,苏军解放了满目疮痍的华沙。4月,波兰和苏联签署了友好互助和经济合作条约。6月,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临时民族团结政府。
根据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的决定,确定了波兰的东、西部边界,东部以寇松线为博苏边界,西部以博德边界向西移至奥德-尼斯河,什切青和施维诺维斯被划入边界的波兰一侧。这样,波兰全境向西移动了200多公里,面积比战前减少了约7.6万平方公里,约为损失领土的20%。
二战中,波兰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付出了巨大牺牲,约600万波兰军民在这场战争中丧生。在波兰发现了许多纳粹屠杀犹太人和其他平民的集中营,其中最著名的是奥斯威辛。在所有参与国中,就人口比例而言,波兰伤亡最大。波兰人民共和国
7月宣言,宣布在苏联支持下成立波兰人民共和国。
65438-0947年,波兰举行议会选举,苏联支持的贝鲁特当选总统,社会党人Cyrankiewicz任政府总理。波兰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西方流亡政府基本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1948 12、波兰工人党和波兰社会党合并成立波兰统一工人党。贝鲁特是总书记。人民政府将大中型工业、交通和银行收归国有,进行了土地改革,动员人民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三年计划(1947 ~ 1949),改善了国民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并于1949年6月7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从1950开始,波兰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六年计划(1950 ~ 1955)。
1952年,波兰更名为波兰人民共和国,并通过了《波兰人民共和国宪法》。亚历山大·扎瓦日基当选为国务委员会主席,贝鲁特被任命为部长会议主席。1956年3月,贝鲁特死于莫斯科,奥恰卜继任第一书记。
但是,波兰的社会结构、政治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表明,社会主义在波兰的确立具有先天缺陷。然而,以贝鲁特为首的波兰政府的教条主义者全盘接受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波兰按照苏联模式,按照“重—轻—农业”的顺序,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导致国民经济比重严重失衡,重工业片面发展,农业长期落后,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波兰人根深蒂固的反俄叛逆心理、宗教和自由主义的传统、波兰执政党的失误、官僚腐败的盛行等综合因素,使得社会主义在波兰的推行异常艰难,导致波兰成为二战后东欧集团中最不稳定的国家。
波兹南事件纪念碑
1956年,最高苏维埃赫鲁晓夫的“非斯大林化”给整个社会主义东方阵营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兰当时发生了著名的波兹南事件。当年6月,波兰西部工业城市波兹南的斯大林机车厂工人,在提出提高工资、降低税收的经济诉求后,遭到当局拒绝,于是6月28日在波兹南爆发了10万人的示威游行,1956。后来演变成警察和工人的枪战。坦克和安全部队也参与了对工人的镇压。据统计,仅一天的冲突和骚乱就造成54人死亡,2000多人受伤,300多人被捕。为了平息已经非常严重的局势,当局采取了妥协的立场。6月30日,官方采取了一些缓解矛盾的措施:原机械工业部部长被降职;从斯大林机车车辆厂征收的税款将分期返还给工厂的工人;为事件中的受害者举行了葬礼,骚乱平息了。
1956年8月4日,波兰统一工人党决定撤销1949+01年6月对波兰共产党前领导人戈穆尔卡等人的批评和谴责,将他们释放出狱。同年6月65438+10月65438+9月,戈默·卡当当选中央委员。在苏波会谈中,戈穆尔卡反对苏联对波兰内政的干涉和施压,坚持“波兰自己的路”。10 10月21日,当选中共中央第一书记。在同年6月65438+10月召开的党的二届八中全会上,戈梅尔·卡当当选为第一书记。1956 ~ 1960五年计划把发展消费品生产和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主要任务。会议批判了以往的方针政策,提出了克服“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加强法制和政治生活民主化”,发展经济,“更快改善人民生活”的新方针。但由于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在接下来的两个五年计划期间(1961 ~ 1970),国民经济的比重仍然严重失衡。
格但斯克协定后,1970镇压中遇难的造船厂工人纪念碑也落成,并于1980、12、16揭幕。
2月,波兰再次面临危机。格但斯克(原但泽)等沿海城市的工人、学生和市民抗议政府提高食品和日用品价格,举行罢工,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后来发展成流血冲突。在65438年2月20日召开的五届七中全会上,戈穆尔卡被解除党的第一书记职务,吉热克接替他担任党的第一书记。Cyrankiewicz被任命为国务委员会主席,Jaroszewicz被任命为部长会议主席。
1970时期是波兰战后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吉列克政府实行以“高速度、高积累、高消费”著称的所谓“三高政策”,引进大量外资,建设了一大批项目,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波兰欣欣向荣。然而,欲速则不达。在表面繁荣的背后,70年代末,各种政府补贴达到财政预算的40%,外债达到260亿美元。
波兰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公民对天主教深信不疑的国家,但二战后,社会党政府进行了广泛的无神论宣传教育,并对教会进行迫害。1978 10 6月16日,波兰裔大主教沃伊蒂拉当选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一年后,他访问波兰,不仅受到波兰当局的接待,所到之处都受到迎接。成千上万的基督徒拜倒在他的脚下,虔诚地聆听他的教诲。一时间,前所未有的宗教狂热弥漫波兰。事实上,教皇的波兰之行不仅是对波兰教会实力的检阅,也是一场反对波兰当局的政治示威。可见宗教传统在波兰根深蒂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波兰无神论教育的失败。
1980年代,政府不得不采取冻结工资和提高部分商品价格的措施来避免危机,早已习惯计划价格的波兰人措手不及。当政府在7月1980宣布“便宜货商店”的肉价将上涨40-60%时,群众的不满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大罢工。同年9月,波兰统一工人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解除吉雷克的第一书记职务,由斯坦尼斯瓦夫·卡尼亚继任。5438年6月+10月,出现了当时知名的工会组织、东欧第一个独立的工会组织,瓦文萨当选为当时团结工会的* * *后,开始在波兰政坛崭露头角。团结工会领导的罢工运动最初采取了和平方式,承认社会主义是波兰的政治基础,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及其与苏联的联盟。1981年在格但斯克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成立全国委员会取代全国协商委员会,并通过了新的政治纲领,呼吁波兰多元化,建立“自治共和国”。据说团结工会是波兰改革的主力军,工会纲领中没有提到社会主义和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在罢工运动中,工会提出要有自己的报纸,有自由出版权,“自下而上夺权”。工会正在与政府竞争。
约翰·保罗二世于1979年首次以教皇身份访问波兰,受到数百万人的欢迎。
在1981的统一劳动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卡尼亚辞职,雅鲁泽尔斯基当选为中共中央第一书记。1981 12 13波兰宣布战争状态,团结工会被取缔,瓦文萨等工会被拘留,部分工会骨干转入地下。工会分为两派,以瓦文萨为首的温和派主张避免与政府对抗,主张协商对话;激进分子主张通过暴力推翻政府。随后,社会也出现了重大分裂,原本支持团结工会的人转而支持政府。1982年2月,议会通过了新的工会法,要求重建新的工会。战时状态结束于7月1983。1984年,波兰宣布大赦,而瓦文萨和其他人努力试图将团结合法化。波兰的局势进入了短暂的稳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