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观有什么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牢牢把握这一根本路线,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他强调,党只有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随时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圆满完成各项任务。邓小平认为,我们必须把人民的支持或不支持,赞成或不赞成,幸福或不幸福,同意或不同意作为思考和做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求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前提。
江泽民非常重视党群关系,反复强调要从政治上看待党群关系。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他要求党的各级公务员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诚地向人民群众学习,真诚地为人民服务,不要犯脱离人民群众的错误。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出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著名论断。这是从新时代的高度对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工作的新认识。这些群众观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特征,是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运用和发展。
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党之所以高度重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不断改进群众工作,既是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也是现实的需要。
第一,不断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
党以人为本,国以民为本。没有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将一事无成。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逐步形成了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不同、利益不同的多层次社会阶层。在这种情况下,当人们看到不同人群、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时,心里就会不平衡,愿望和要求就会发生变化。这不仅对新形势下践行党的群众观点提出了新要求,也对党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新任务。
邓小平当年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强调了两点:一是通过勤劳合法致富;二是调动积极性,打破平均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才能保证绝大多数人共同富裕;只有正确处理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加强同各阶级群众的密切联系,才能有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既是改进党的群众工作的需要,也是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
第二,不断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是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民的事业,是人民参与、为人民谋利益的事业。
从人民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只有人民才是承担和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业的主体力量。只有亿万人民广泛参与,积极投身于这一事业,才能促进其发展,确保其实现。
同时,只有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和基本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尊重和发挥,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人民共同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激发他们投身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毫不含糊地说,在新形势下,我们党能否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能否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能否不断改进党的群众工作,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败。因此,只有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不断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才能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最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不断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是不断满足和引导群众各种需求的需要。
新时代人民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的需求也在不断调整变化。要把群众工作做实做痛,就要与时俱进,努力创新,不断改进群众工作,以适应这种需求的变化;要认真研究解决满足需求和引导需求的现实矛盾,通过对群众及时有效的宣传教育,引导和激励群众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