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广东宋村高村。

高村,在我的印象里是个偏僻的小镇,总觉得没什么可说的。2065438+2005年1月9日,我再次参加了云浮市云安区作家协会会员的聚会活动。虽然来去匆匆,所见所闻有限,但依我拙见,高村与我的印象相去甚远...

其实高村一点也不输给其他乡镇,甚至还显示出自己的特色。据说高村古称“葛村”(民国初年改称高村)。由于当地人喜欢唱山歌,甚至双方因互不让步经常耽误农时,葛村因此得名。可见高村人唱山歌是很普遍的!

“刘三姐”这个广为人知的名字实际上与高村有很深的关系。据说刘三姐的前任刘三妹是葛村(高村)人。在高村期间,她是一名著名的民歌歌手。后来由于逃亡,她来到广西,定居广西,在那里茁壮成长。生活稍微稳定后,喜欢唱民谣的刘三姐唱着家乡淳朴优美的民谣,才华出众,歌声甜美,感情丰富,真的很让人着迷。刘三姐因为她的歌而出名,葛村也因为刘三姐而为外人所知。一时间,“葛村”声名鹊起,名声大噪。刘三姐成为民歌领域的代表人物,人们称她为“歌仙”。葛村,伴随着刘三姐的歌声,为两广人民所熟知,并深深扎根于两广乃至全国人民的心中!

高村民歌历史悠久,经久不衰。高村因其独特的环境,孕育了民歌,并广泛融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在古代,村民之间的交流非常不方便,因为他们被限制在一座高山和一条漫长的道路上。为了相互交流,他们不得不大声喊叫,大声尖叫。久而久之,这种抑扬顿挫的交流方式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民歌。这和所有民谣的起源差不多。我们熟悉的陕北民歌《信天游》和高村民歌有很多相似之处。数百年来,许多人邀请山歌者加入周围村民的红白喜事。所谓的民歌对唱,基本都是即兴创作,大量运用《诗经》中的赋、比、兴等传统技法,或因事而起,或抒发心声,或临场发挥等。二重唱的双方经常围绕一个话题或主题。相互呼应,你来我往,颇能观察歌手的机智和艺术道德修养水平。一般来说,如果一个歌手思维敏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和道德修养,他的民歌就会文明高雅,反之亦然。这种二重唱一般是一男一女。这种演唱会我小时候听过很多次,至今还能唱一些歌。

民谣在不久前曾经是未婚青年男女寻找爱情的一大平台。据长辈说,之前未婚的青年男女,要么参加歌会,要么直接参加民谣二重唱寻找另一半。没想到,这首看似不起眼的民谣,却是千百年来青年男女之间最可靠的媒人!

据老同事麦柏森先生介绍,高村山歌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明代是其鼎盛时期。听了麦先生的话,我觉得明朝也应该是高村文化多元繁荣的时期吧?不说别的,光是高村寺庙多的事实就足以说明问题。高村的寺庙大多建于明代,或是为了纪念这一时期的历史人物。例如,石牛村的北帝庙建于明末。清水村的二公庙和三杰烈士堂,供奉的是明朝的历史人物。二公祠供奉的是三罗井起义的英雄张元勋、陈琳,三杰烈士堂供奉的是陈琳夫人雅诗。高村民歌促进了一方特色文化的繁荣!葛村,不要光唱歌?

以高村民歌为代表的高村文化,也孕育了一批文化名人。例如,高村清水村的吕艳琴(别名方舒)在1932至1934期间担任云浮县县长。抗战结束后,他回到家乡,热心发展教育,与邻近的乡村圣贤联合创办了启祥中学,为家乡的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曾若若,高村镇白眉村人,著名历史学家,著有《晋代史》、《唐玄奘年谱》,曾任广东巡抚...

高村民歌在历届地方政府的保护和引导下发展迅速。建国初期,云浮县文化部门组织人员收集整理了高村等地的数百首民歌,出版了五万多字的民歌集。20世纪60年代,云浮县举办民歌大赛,挖掘了丰富的民间民歌素材,收集出版了云浮民歌。改革开放后,我们整理编辑了云浮民歌,收集了160多首高村民歌,7万多字。云安建县后,县委、县政府组织了两次高村民歌大赛,宣传文化部门也征集了上百首高村民歌,整理出版了近654.38+万字的民歌集...

高村山歌虽然在艺术上属于下里巴人,但也有阳春白雪所没有的独特魅力,也有过风雅,可谓宏大典雅,雅俗共赏。20世纪50年代初,高村山歌唱家吴在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大会时即兴演唱民歌,受到时任文联主席、文化部部长郭沫若的好评,并即兴作诗。近年来,高村民歌代表黄泽平、曾桂梅曾代表云安参加全省首届曲艺大赛。高村镇还举办了民歌比赛。高村民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载体和形式,加快发展步伐。高村民歌已经成为云安的一张文化名片。葛村值得拥有!

在这次旅行的休息时间,一位高村山歌手在镇政府大院里为我们即兴创作了一首高村山歌曲。听了民谣,同行的几个文艺朋友还意犹未尽,吵着要再找个山歌歌手唱一会儿,感受一下不同风格的美。在镇副镇长叶立华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住在高村镇市场旁边的黄老先生家。刚进黄老先生家,我们就看到客厅里放着一把老式的扬琴,墙上挂着二胡、唢呐、吉他、横笛等乐器。根据黄老先生的自我介绍,他是完全自学成才的。在享受丰富多彩的音乐生活的同时,他还剪纸,一直向我们展示他的精美剪纸。这让我相当惊讶。一个老人有多安详,超脱尘世,沉迷意境,自得其乐?而且七十多岁了,满脸精神,可见艺术的神奇!据说云浮电视台、云浮日报等媒体也报道过他的事迹。但黄老先生很遗憾地告诉我们,现在很少有年轻人对他的手艺感兴趣,他担心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会毁在他手里。听了黄老先生的话,我们都哭了!

但我们坚信,随着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断加速,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传统一定会回归并发扬光大。

我们期待以高村民歌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再次焕发青春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