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的文化史是怎样的?
春秋时期,聊城是齐国西部的重要城市。战国时期,聊城是诸侯征战之地。秦汉时期,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铜、铁、铝为主要生产工具,水井用于解决饮用水和灌溉问题。非常富裕的家庭乘车、骑马出行,铜镜、吸烟室成为必需品,制陶手艺非常高。文化教育发展迅速,培养了许多著名的士兵和将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自然灾害多。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事业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隋朝四年(公元608年),杨迪开凿大运河,方便了城中的交通和水利,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临清是当时重要的交通枢纽。唐代是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期,尤其是教育的发展,造就了许多名人。明清时期是聊城历史上的辉煌时期。明朝高级大臣、少保礼部高级大臣、东葛大学士丁咚,万历七年撰《重建东昌府城碑》。他的名句“万物汇聚,江北是水喉缚肘大都市”一直流传和引用。
从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朝永乐九年(1415),会同河几经改建。贯穿中国南北的大运河给聊城的发展和繁荣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临清、聊城(今东昌府区)成为长江沿岸九大商埠之一。聊城与城隔烟花,户数不下十万,商贾云集,百业繁盛,帆如林,船马相连,货堆积如山。外商会馆临江而立,高楼林立,寺庙闻名。清朝康熙皇帝四次到访,乾隆皇帝九次留在聊城。城市商业贸易繁荣,农业、纺织、印刷、制笔、手工业、砖窑、食品、造船、水运发达。
在民国成立之前,城市里就有青年团员的秘密组织者进行革新。民国时期,聊城是鲁西的政治、文化和中心。民国初年,有棉花研究所、作坊和实验工厂,修筑道路,设立汽车运输公司、电灯公司、银行、织布厂、医院、官办中学和师范学校。民国中后期,由于军阀混战和日本入侵,农业、工业和商业都遭受了巨大的破坏。1937七七事变后,聊城成为抗战前沿。武装抗日部队6万余人,抗击日军80余次,保卫和收复了大片土地,聊城人民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解放战争时期,聊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方基地。当刘邓的军队进军大别山,渡过黄河时,全市有3.7万人参军。淮海战役和渡江南下时,中国人民组织了运输队和担架队,全力支援。
全市多年平均可利用地表水资源454.86亿立方米,跨黄河水资源420.3亿立方米,可利用地下水资源956.5438+0亿立方米。煤、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石膏、铁和其他地下矿藏丰富。地热资源还有待开发。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其中粮食作物500多个品种,经济作物107个品种,蔬菜600多个品种,药材61个品种,林木果树225个品种,花卉146个品种,养殖动物95个品种。聊城是山东省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京九铁路、汉济铁路、济关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是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聊城铁路编组站是京九铁路四大编组站之一。聊城到济南机场1小时,到青岛港4小时,到北京3.5小时。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程控交换、数字传输和立体网络的现代电信网络。聊城还开通了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通信网络。聊城信息港是中国公众多媒体信息网的一部分,与国外信息网相连,实现与世界的资源共享。聊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名胜古迹2700多处,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景点470多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保护单位15处,尤其是聊城,独具江北水城特色,被誉为中国北方的威尼斯。随着江北水城和运河古都全新的城市定位和不懈努力,聊城这个新兴的旅游休闲目的地也在休闲城市建设的前沿大步迈进。2008年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暨2010第三届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公布了全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评选结果,聊城两次上榜。聊城也叫凤凰城。因为聊城古池的位置和布局像一只凤凰,所以叫凤凰城。
关于这一点,还有另外一个传说:据说聊城地区曾经是一片凤凰林,里面住着一对凤凰,指挥着林中所有的鸟儿,过着幸福的生活。有一年,发生了洪水,一条东海的龙来到这里,赶走了凤凰,使这一带成为汪洋,人们称之为东洲湖。看到碧波荡漾的湖水,四周树木葱郁,景色优美,当地官员想在湖边建一座城,工匠们却觉得工程太难承接。这时来了两个人,一个是王栋,一个是王畅。他们愿意并且愿意建造。原来这两个人是被龙赶走的凤凰之子。
王栋、王昌造城,凤凰引鸟送木石。不一会儿,一个宏伟的湖泊建成了。为了纪念凤凰的功绩,人们把它命名为凤凰。后来东海之龙兴风作浪,企图摧毁新城。此时,王栋、王昌力战龙。龙逃到东海,挖了一条水道,带海水来填城。为了拯救凤凰城的人民,王栋和王昌兄弟潜入水中,用身体堵住了水道。为了感谢两兄弟护城救公的高尚品德,人们将凤凰改名为东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