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端午节粽子的发展史吗?
1,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大诗人屈原。相传公元前340年,楚国的爱国诗人、医生屈原面临亡国之痛。5月5日,他悲愤交加地把一块大石头扔进了古洛河。为了防止鱼虾损害他的身体,人们用竹筒把大米扔进河里。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尊敬和怀念,人们会把大米装在竹筒里,扔到河里去祭奠。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粽子——“筒粽子”的由来。
2.东汉末年,小米泡草木灰水。由于水中含有碱,小米被树叶包裹成四边形煮熟,被称为广东酸水粽子。同时出现了少量的馅儿粽子,最受欢迎的是猪肉粽子。
3.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饺子的原料除了糯米外,还加入了益智仁,煮出来的饺子称为“益智饺子”。米饭里夹杂着稀有动物的肉,栗子等。,而且品种越来越多。粽子也被用作交流的礼物。唐代:粽子用的米“洁白如玉”,粽子的形状出现圆锥形和菱形。日本文献中有“大唐粽子”的记载。
4.到了宋代,已经有了“蜜饯饺子”,也就是水果进饺子。诗人苏东坡有诗“粽子里见杨梅”。这时也出现了用粽子堆成亭台楼阁和木制车马的广告,说明吃粽子在宋代是非常时尚的。
5.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材料由长叶变为长叶,后来又出现了用芦苇叶包裹的粽子。豆沙、松子、枣、核桃等附加材料出现,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6.明清时期出现了用芦苇叶包裹的粽子,豆沙、松子、枣、核桃等作为附加材料出现,使品种更加丰富多彩。“火腿粽子”出现在清代。明清时期,粽子成为吉祥食品。相传,当时所有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为了讨一个欢心,都要在家里吃专门为他们包好的“笔粽子”,看起来像毛笔,谐音“必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