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贵州第一家现代企业清溪铁厂?

贵州东南部的镇远古镇,自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在此设县以来,已有2280多年的悠久历史,从元朝到清朝的700多年间,一直是道教和政府所在地。在镇远县博物馆里,有一个长35.5厘米、宽9.5厘米、高6厘米的长方形铁锭,上面铸着四个大字:田字一号..这个铁锭是1890年贵州省镇远县城清溪铁厂生产的,是中国民族重工业的第一个足迹。

清光绪十二年(1886),贵州巡抚潘恺邀其在镇远开铁厂,委托其弟潘璐经营厂务。清溪铁厂耗银27万两以上,于1890建成投产。主要生产设备有日产量25吨的L座高炉、25吨熔融生铁、8座熟铁熔炼炉、2座炼钢炉、13板带轧机、1中厚板轧机,全部从英国引进。当时生产的品种有钢板、钢筋、粗细铁丝、螺丝等。主厂房占地60多亩。厂内生产分为炼铁、炼钢、轧钢三个部分,各种机器设备32台。炼铁部分有1台大炉、1台吊车、5台煤气炉、2台大风机、4台热风机。有两座炼钢炉、两座热风炉、一座焊铁炉、一座蒸汽锤滚轴,以及机架、风机、碳铁炉、熔铁炉、钢板煤气炉等设施。碾压部分有两个:水机、锯片、大剪切机。铁厂每天生产25吨生铁和48吨钢。它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型铁厂,比著名的汉阳铁厂早三年。铁厂的规模只有在当时的中国才有。但由于营销环境的缺失,清溪铁厂在投产后不久就被迫停工,最终破产。从自然经济环境、政治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和资本等方面分析了清溪铁厂的破产。

1.自然和经济环境:贵州是一个内陆省份,山路狭窄崎岖。直到明末清初,都没有以现代社会为标志的交通状况。当时贵州的关马大道只有几尺宽,只能人和马通行。自然环境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由于交通不便,商人不愿投资。考虑到陆路的不便,贵州巡抚潘琪在考察清溪地理环境时,特别重视水路。他说,“不过,贵州省的矿产大部分在山里,商人怕跋涉,所以经常停下来。我还派了勤奋的工作人员去检查道路。有几个地方可以直达河口。要加分站,运到各个港口,这样才能装上船,顺流而下,坐一艘商船。从汉口到上海拖运极其简单。”事实上,水土情况并不乐观。乾隆三年(1738),贵州巡抚张广泗奏:“贵州省,舟楫自过”;还打出“贵州省大米不多,山川复杂,外地特别难拉。从镇远府及以上查起...虽然已经陆续开工建设,但是河道狭窄,只能靠小船,尤其是陆路运输。.....掩护真的受限于地形,非人力所能及。”乾隆五年(1740),张广泗在《贵州省垦荒、养蚕、植树请柬》中说:“查点兴修水利,在贵州听到一句古话:‘三天不晴,地不平三尺……’今天贵州省全是山,高的山,低的山。但如果山野没有水灌溉,生了几百个山谷,那是因为三天不晴,是因为地没有三尺平,所以开沟筑堰都没用。“贵州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贵州的经济发展。由于自然环境的不便,清溪铁厂在筹建、生产、物流等各方面都受到严重制约。

贵州的经济状况一直在全国垫底。“贵州省特别贫瘠,每年都要靠各省合作。”贵州的税收很少,大部分支出要靠外省的援助。道光后期,全省土地税总额为123.2万元,其他杂税仅20多万元,在全国18省中排名垫底,而每年支出约120万元,其中士兵俸禄50多万元,文武俸禄、伙食、驿费、公费、马工、世俸40多万元,约5.2万本省的收入。因此,有一句古老的谚语“人皆无银。”这种情况直到光绪年间才有所改变。

贵州矿产资源极其丰富。汞矿和铅矿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煤和铁矿石储量丰富,其他矿物如金、银、铜、硝石、雄黄和应时也有分布。镇远清溪地区土法生产的原铁厂,清溪生产的铁锅以坚韧耐用著称,使用时间可达其他地区的两倍甚至三倍。但由于技术落后,直到同治年间,清溪地区仍以土法炼铁。咸丰五年(1855),日本人井上到清溪考察铁矿,提出开采计划。清溪铁矿的开发引起了贵州政府的重视。这一历史事实充分说明,贵州虽然矿产丰富,但落后的生产技术与之形成巨大矛盾。光绪十一年(1885),潘缇在邀建清溪铁厂时也说:“贵州省多山,到处产煤、铁,尤其是物资过重,山麓难达。矿工们只为做饭和农具停下来,货物被遗弃在地上。”

受自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清溪铁厂在筹建和生产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建厂的时候,从英国等地购买设备大概需要一年时间,只需要运输。光绪十二年(1886),在清溪设立炼铁总局,并在镇远、常德、汉口、上海等地设分局。次年(1887)从英国德赛德工厂买了一套炼铁的成套机器,重1780多吨。我们还从英国北部城市利兹的英厄姆父子公司购买了各种规格的耐火砖。现存的砖还有“英厄姆&;儿子们,沃特利利兹”。清溪铁厂所有进口设备材料于光绪十四年(1888)运抵上海。检验合格后,分三批装船,沿南京、武汉、常德、沅陵逆流而上,到达洪江,再由大海转动河轮,再换上机动驳船。因为当时没有更先进的装卸设备,所以一路上经常是一件件抬。如遇滩高水险,需逐一驳驳。花了一年多才到达清溪。...更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