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的历史和它的一些故事最好有有趣的爱情故事。

类别:文化/艺术> & gt历史话题

问题描述:

岳麓书院的历史和它的一些故事最好有有趣的爱情故事。

分析: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

岳麓书院创建于北宋初年。北宋开宝六年(973年),朱栋以尚书为潭州刺史。鉴于长沙岳麓山黄豹洞下寺庙众多,环境幽静,他接受了刘骜的建议,在原有僧院的基础上创办了岳麓书院。新成立的书院分为五个报告厅和五十二个宿舍,其中报告厅是教师讲课的地方,斋厅是学生平时学习和住宿的地方。岳麓书院的格局,中间有讲堂,东西有一系列的房子,流传至今。

宋太宗咸平二年(999),李云被任命为潭州刺史。一方面,他继续扩大书院规模,增设图书馆和“礼堂”(又称“孔子堂”),并“塑十哲像,画七十二贤”;一方面积极争取朝廷对岳麓兴学的支持,以促进书院的更大发展。咸平四年(1001),朝廷第一次向岳麓书院赠书,其中有《说文解字》、《易经》、《史记》、《玉器》、《唐云》等儒家经典。当时学院有60多名学生。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秀才石舟担任山长主持岳麓书院后,书院发展迅速,招生名额增至100人,石舟本人受到宋真宗的召见和鼓励。南宋乾道年间,岳麓书院达到顶峰。著名理学家张牧石主持岳麓书院,其指导思想是反对经科举而利民之学,培养传道授业解惑之人才。在教学上,提出了“循序渐进”、“学而思之”、“知行合一”、“慎思慎选”的原则。在学术研究上,强调“传道”、“求仁”、“随缘”。培养了吴烈、赵方、尤九言、陈奇等一批优秀学生,湖湘学派的大部分学者也曾就读于岳麓书院。一时间,大批士子来书院学理科难辩,有的甚至“恨不能湖湘毕业”。当时,岳麓书院成为中国著名的传播科学的基地。南宋七年(1180),张慕石去世后,朱、甄等人也对开办岳麓书院、传播理学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朱还向岳麓书院颁发了《白鹿洞书院条令》。

从元明到清初,岳麓书院因战乱先后两次被烧毁。虽然后来进行了重建和修复,但并没有回到旧貌。清初。学院被取缔了。康熙以后,出于对理学的认可,书院政策有所放宽。康熙二十六年(1687),御书《学达天道》碑随十三经、二十一史、经学讲义等送往岳麓山。乾隆九年(1744),御书《道南正脉》碑送岳麓山,岳麓书院复兴。复兴后的足学园,除了斋舍的反复扩建外,逐渐从私立学园演变为官办学园。随着乾嘉考据学的兴起,岳麓书院往往由一位从事经学研究的著名汉学家主持,研究内容也从理学转向经学考据,尤其是他在王文清主书院期间。此后,罗店单仁导演“只研究经典,启发和引诱落后”。道光年间,巡抚吴荣光在岳麓书院增设“响水学堂课室”,专注研究汉学。岳麓书院的最后一任掌门人是清末湖南著名儒生王先谦。

清代,岳麓书院汇聚了一代博学多才、德高望重的大师,培养了王夫之、陶澍、魏源、左、胡林翼、曾国藩、、李、唐、沈周、杨昌济等著名湖湘学者。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延续近千年的岳麓书院正式改为湖南高等教育。后来先后改为湖南师范学院、湖南工业学院,1926正式命名为湖南大学。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有“千年大学”之称。岳麓书院自创办以来,就以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著称。

岳麓书院占地21,000平方米。现存的大部分建筑都是明清时期的遗迹。主要建筑有第一门、第二门、讲堂、半自习堂、教学堂、百泉轩、御书楼、文庙等。分为讲堂、藏书、追悼会三个部分。各部分相互连接,融为一体,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宏伟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