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近代史的总结提出10个有价值的问题。

1.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什么不同?

2.6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和日本都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运动。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

3.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家是如何探索救国新路的?

4.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清政府执政政策的主要调整有哪些?

6.段和袁世凯统治时期的政局有何异同?

7.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内外政策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哪些进步的社会思潮?

8.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教训和趋势是什么?

9.中国近代工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线索是什么,民族工业“黄金时代”的原因是什么?

10,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如何交替出现的?

扩展数据

中国近代史上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西装,长袍马褂与西装齐头并进。服装也逐渐从生硬、保守、死板、等级森严,转变为美观、合体、方便、平民化。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破发更衣”“废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的欢迎。

2.大众传媒的发展

报业的出现适应了大众阅读的需求,成为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申报》创刊于1872,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随着报业的发展,改革派、革命派、新文化阵营都把报纸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业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随着影视行业的发展,1905年,中民投出品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的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百度百科-中国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