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答案:中国的省界是怎么划分的?
中国行政区划最基本的原则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便于管理”。无论是先秦时期的分封制,秦汉唐宋时期的郡县制,还是元代以来的行省制,都是如此。
一是省界沿山势划分,便于管理。在古代,山和水两岸的居民和官员都要跋山涉水到对岸办事,非常不方便。为了便于管理,以山川为界。祁连山、太行山、黄河秦晋段、金沙江等。历史上一直是县与省的分界线。
第二,把民族风俗习惯相同的地区民族划分为一个省和地区,便于管理。我国少数民族具有大群体居住、小社区居住的特点,所以根据民族社区的情况设立了省级行政区,如内蒙古面积大,新疆面积小的宁夏。
第三,大省分成小省,方便管理。历史上江南省湖广省体量巨大,人口众多。为了便于管理,统治者将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两省,将湖广省分为湖南、湖北两省。
第四,跨越山河,分省是为了管理方便。按山势划分省界,有一个缺点,就是便于行进,便于防守,但对于水没灌进来的地方,很难进攻。所以历代统治者都刻意不根据某些地区的山川走向来划分省界,比如把陕西划到秦岭以南,把东明县(今山东)划到黄河以南的河北,把安阳新乡划到黄河以北的河南。
第五,强弱合伙人,以富带贫,是为了便于管理。总的来说,中国的省的划分是一个省由一个富的地方和一个或几个穷的地方组成,这样可以使各省更加均衡,便于协调发展。比如江南分省的时候,并不是按照山势分为江南和江北两个省,而是纵向分为安徽和江苏。各省有富庶的皖南、皖南,略落后的皖北、苏北,不会造成强省太弱,省内太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