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发展的五个过程是什么?
1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铜印。
印染技术对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启示。印染就是把图案刻在木板上,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国的印刷版分为浮雕版和镂空版两种。1972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两件印纱(公元前165年左右)是用雕版印刷的。
这项技术可能早于秦汉,但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纸发明以后,这种技术可能用在印刷上,只要把布变成纸,染料变成墨水,印出来的东西就成了雕版印刷。在敦煌的石室里,有唐代印着凸盘和镂空盘的佛像。
2.晋代著名方士葛洪(公元284-363年)在《抱朴子》一书中提到,道教曾用四寸见方(13.5×13.5),大木印120字。这已经是一个小街区了。
3.佛教徒为了让佛经更加生动,往往会在佛经的卷首印上佛像,比手绘方便很多。
4.碑刻技术对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很有启发。石雕的发明历史悠久。唐初陕西凤翔发现十面石鼓。它们是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期秦的石雕。秦始皇出巡,七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东汉以后,石碑盛行。
汉灵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议朝廷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石碑,共20.9万字,每部刻在46块高650的石碑上。用了8年,全部刻好。成为当时学者的经典。很多人竞相抄袭。后来,尤其是魏晋六朝时期,一些人趁人不备或无人看管,将经书印在纸上自用或出售。结果广为流传。
5.拓印是印刷技术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古人发现,在石碑上覆盖一张稍湿的纸,用软槌轻敲,使纸落入石碑的凹部。纸干了以后,用棉花包好,蘸上墨水,在纸上轻轻一敲,纸上就留下了和石碑一模一样的黑白大字。这种方法比手工抄写更简单可靠。于是拓印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