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历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历史学家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唐代历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历史学家要有历史才能,要有历史,要有历史知识。
到了唐代,刘知几把历史学家必须具备的素质概括为历史才能、史学和历史知识三个方面,得到了后世的认可。清代章学诚进一步发展并提出“士德”后,“才”、“学”、“知”、“德”成为中国古代公认的历史品质良好的标准。
刘知几说:历史有三才,学问和知识,既难得又难得,所以历史学家少。一个有学问但没有才华的人,还是一个傻子,他也繁殖不出商品;有才无学,巧匠无斧,可成室;善恶一定要写出来,让傲慢的王公、盗贼、大臣知道害怕,这是无可非议的。
按照刘知几的说法,所谓“才”是指史料的搜集、鉴别、整理能力,叙述、载词、写文章的能力,以及运用文体、编排内容的能力,也就是刘知几说的出版世家是一代人,这样从头到尾都是有备而来,对外没有任何指责。历史学家如果没有一定的天赋,是无法使史书达到这样的要求的。
所谓学问,是指拥有广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史料。这正是刘知几在《史通》中反复论述的。如果不看别的记载,求异书,专研周、孔的章句,直来直去,固本培元,孤陋寡闻,自然难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史学家。
历史思想
刘知几认为历史学家要有才能,有学问,有知识,尤其是历史知识。强调直笔,主张不掩恶,不空美,爱知其丑,恨知其善。尚流实事求是,反对浮词,抨击六朝腐朽之风,反对浮华辞赋,提倡使用当代通用语言,反对仿古语言和形式模仿。
这些论述启发和影响了后世的散文家,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前驱。徐冠三以为:刘知几在四系读书。但其中《左传》、《论衡》、《文心》尤为决定性。